过刊目录

  • 全选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逄锦聚
    2009, 9(2):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理论取得了重大创新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促进了思想解放,营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进程,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理论创新的思想保证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是:解放思想是先导,坚持方向不动摇,坚持创新不止步,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实践呼唤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要在若干重大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必须继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解放思想,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 体制改革
    乔榛
    2009, 9(2): 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总结,一定会触及中国经济成功是否创造了一种发展模式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成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并建筑在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格局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同,也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模式有所区别。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 体制改革
    常春凤
    2009, 9(2): 2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周期波动。伴随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收到了预期的成效且有各自的特点。文章对我国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实践进行了历史回顾,进而对历次调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静 刘瑞
    2009, 9(2):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波动带有典型的转型期特点,经济体制转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蕴含了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导致这一时期经济波动体现出鲜明的转型期特征:通货紧缩和经济过热交替出现;三次产业结构波幅不一、上游产业过热与下游产业萧条并存;价格传导时滞延长、传导程度减弱、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有限。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益丰 张少军
    2009, 9(2): 3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已经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建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体系的梳理与分析,从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性事实,其次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探究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原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分别提出从短期完善修正现有支农政策、中期理顺与开拓支农途径,长期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财政支农体系趋于完善等方法入手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中存在的需求大于供给、财政支农体系混乱与财政支农形式单调等问题的对策体系。 
  • 三农问题
    邓大才
    2009, 9(2): 48-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粮食上涨的总成本效应、不同成本的非均衡影响以及收益效应的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的上涨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增量,但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好处却为粮食生产的相关部门和产业所获得,成本上涨的时间远大于收入增量的上涨时间,粮食价格上涨的好处被成本上涨所抵消,农民所得不足二成。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冯宗宪 宋雅楠
    2009, 9(2): 5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人流动是服务贸易的第四种模式,而各国间的自然人流动始终受到重重壁垒的限制;但是对自然人流动壁垒的测度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了一个双边自然人流量模型,并从自然人流量与代理变量相关性的角度,估计和推测出自然人流动成本,以测度中国与服务贸易伙伴国家(地区)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变动情况,弥补目前频度测量法主观性强的不足。文章发现中国入世以后,自然人流动壁垒在不同类型国家间呈现不同的减让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方面开放水平的显著提升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说明了中国面临发达国家方面因持续关注国内公民福利而制定的日益严苛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发展和改善建议。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栾天虹 唐勇
    2009, 9(2):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环境状况会影响债权市场中供求双方的谈判地位,内部人股权比例作用于债务期限结构的机制会随债务期限的决策者不同而产生差异:掌握公司控制权的管理者或控股股东(内部人)的股权比例,在制度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只是发挥信号作用,内部人与外部人利益的一致性只能发生于制度环境相对较好的情景。因此,内部人股权比例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问题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子。
  • 探索改革
    宋世方
    2009, 9(2):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易斯转折点是二元经济成功转变为一元经济的转折点,其典型特征表现为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本文对我国农业的制度工资决定和变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转折点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尚没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中国的二元经济已经到达了标志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的刘易斯转折点。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张桥云 吴静
    2009, 9(2):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贷款危机,导致多家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大跌,影响到美国经济及全球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对美国住房金融体制的运行机制——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风险流动机制的分析,来探寻引起危机的真正根源。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市场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风险转移与回流、扩散与放大机制;二是证券化使得抵押贷款规模自我膨胀机制。本文认为不能因为发生次级贷款危机而否认美国住房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如对中低收入等特定群体购房的担保机制、多样化的贷款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等。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住房金融制度本身,过度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和监管失控才是引发危机的关键,加息只是一个诱因。
  • 资本市场
    何问陶 王成进
    2009, 9(2): 8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逻辑分析得出,股市的膨胀具有合理性;股市波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内生的;股市在短期内通过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作用于货币供给。通过对我国股市波动影响货币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股市波动影响货币供给的结论,同时我国股市也具备不同于成熟市场的"新兴+转轨"的特征。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龚晓瑾
    2009, 9(2): 95-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美制造业企业对外包的依赖程度截然不同,用股权结构差异引起高管风险偏好差异,进而决定企业是采取纵向一体化或外包模式的理论逻辑来解释日美在组织模式选择上的差异,为理解日美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日本集中的股权结构,使高管决策时风险规避程度下降,从而较少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而更多采用外包的专业化分工方式来得到更多的利益。美国分散的股权结构下,高管决策时风险规避程度更高,从而较多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规避风险。 
  • 新观察
  • 新观察
    惠宁 谢攀 霍丽
    2009, 9(2):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