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民鸣
    2009, 9(6):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兹开始尝试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价值转形问题。一百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假设条件,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思想。本文提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具有几种不同形式,解决了价值转形中的逻辑问题,并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本文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两部类之间不流动,并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著名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颜鹏飞 谢德春
    2009, 9(6):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性转型过程相契合,世纪之交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凸现出显著的新变化。本文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七大新变化,并从中找出可供借鉴的合理要素和"新社会的因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谷成 冯中朝
    2009, 9(6): 1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本理论过于强调人力资本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构建性价值,必须得到超越;人类发展观依然没有摆脱传统GDP导向发展观的桎梏。人力资本相对于其工具性价值更具根本意义的构建性价值,主要体现为它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扩展人类可行能力,与人类福祉具有直接关联性,这种构建性价值并不依赖于其工具性价值而存在,其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王发明
    2009, 9(6):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产业集群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引致的知识分工的深化和创新合作网络的扩展。为了有效解决外部知识资源的嫁接问题,获取知识分工所形成的递增报酬,创意产业集群化网络应运而生。集群化网络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又促进了网络内部知识分工的深化,有效地推动了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减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为成员自身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形成彼此相互演化的机制。 
  • 理论经纬
    王玉峰
    2009, 9(6): 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变革过程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作为复杂环境下的现代组织形式,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与传统组织的变革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环境观已经不适于解释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复杂性环境观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以此为基础对复杂适应组织的变革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本质。相关研究会对复杂适应组织变革的管理带来有益的启示。 
  • 理论经纬
    赵建
    2009, 9(6):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部劳动市场被认为是企业或组织管理劳动配置和定价的规则和程序。为打开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中的企业这个"黑箱",内部劳动市场理论强调工作的特定化、在职培训和工作场所的习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内部劳动市场分析重视理解和证实工作阶梯、薪酬等级、内部晋升、资历承认、跳槽率控制等制度和实践,并认为它们是特定条件下追求效率的行为。
  • 理论经纬
    林义 林熙
    2009, 9(6):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卡尔·波兰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做出了具有深刻洞察力和高度预见性的理论贡献。本文梳理了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内核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认为,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方法,对于反思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探索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理论经纬
    陈永志
    2009, 9(6):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后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对商品的国际价值产生重要影响,使国际价值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特点。以信息化、全球化为线索,探讨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形成、实现的特点,以及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剖析了影响国际价值变化与特点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新时期国际价值变化与特点,初步探讨了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路径。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李相栋
    2009, 9(6): 5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缩水"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需要回答并理解如下相互关联的诸多子问题:外汇储备有没有"缩水"?判断标准是什么?现状如何?这是否就是损失?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缩水"?等等。本文从货币当局的视角,对此作了初步解析,力求揭示我国外汇储备"缩水"问题的内涵和效应。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了完善外汇储备管理的新思路。
  • 体制改革
    谷成
    2009, 9(6): 6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分权化财政体制的组成部分,政府间转移支付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产生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强调更多的是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保证中央政府取得足够的财政资源,因此转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成为中央政府实现纵向控制的重要手段。改进中国转移支付体系的策略应当是进一步完善以公式为基础的分配标准,并在政治上可行的情况下促进均等化。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雷辉
    2009, 9(6): 7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地测算资本存量,是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投资效率、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问题的基础。本文在比较分析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对我国1952—2007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了重新估算,并借此进一步计算分析了我国改革以来的投资效率,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宏观投资效率在持续降低。 
  • 资本市场
    程实
    2009, 9(6):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次贷危机动摇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唯一核心货币的基础,本文对次贷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方向性问题上,本文试图解答了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单极还是多极、多极还是多元三个核心问题;在路径问题上,本文则回答了激进还是渐进这个关键问题。在解答四个问题的过程中,本文就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阶段进行了展望。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冯耀祥
    2009, 9(6):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至今依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不同技术层次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分布的变迁进行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在过去20多年里比较优势都有所优化,但是美国比较优势结构优于中国,拥有强比较优势的部门比中国多,中美国际分工地位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建议从加快技术进步、加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推动中国比较优势升级。 
  • 书评
  • 书评
    赵奇伟
    2009, 9(6): 9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 新观察
    陈永正
    2009, 9(6): 99-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曹东勃
    2009, 9(6):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祝遵宏
    2009, 9(6):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