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虎涛
    2009, 9(8):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演化经济学在系统处理方法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导向的演化建模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并对复杂系统建模持抵制态度,尽管在反对主流经济学微观还原论这一点上两者取得了一致,但建立在相似性理论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建模更适合对复杂性存在的描述,而强调比较的、历史的和阐释的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的系统分析方法则更接近经验事实。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谊浩
    2009, 9(8):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倡导并践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并影响着全球经济,更加凸显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及其危机予以剖析的重要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体现于"现象经济学"倾向、方法论的形式化、环境假定的绝对化、"价值中立"的先天不足,以及均衡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有限性等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预示着其进一步演化的转换方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新生
    2009, 9(8):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诸多价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劳动价值一元论成为指导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高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周立 周向阳
    2009, 9(8): 2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经济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以及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 三农问题
    林江鹏 樊小璞
    2009, 9(8):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进行研究,指出造成非有效的原因,并引入交叉有效排序方法对各地区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土地治理项目上的财政支出效率是逐年提高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还存在问题,资金的节约余地还很大;资金使用效率呈区域化分布。最后,提出提高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支出效率的简要途径。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瑞娥 王紫瑜
    2009, 9(8): 37-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日趋严峻的能源供求状态下,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九五"时期我国已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为此而努力,然而,检视十多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态势,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拉动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而且使能源强度有上升的趋势,中国经济越来越逼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本文通过对"九五"、"十五"能源强度变化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联动上进行理论描述。
  • 发展战略研究
    陆立军 刘乃全 任光辉
    2009, 9(8): 4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如果专业市场对该行业产品存在强需求,往往会导致同类企业在市场周边的集聚,同时集聚经济的形成使得企业能够为专业市场提供低价格的商品。与此同时,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导致甄别商品质量的难度增加,由此造成的专业市场交易效率下降将降低对采购商和集聚区企业的吸引力,同时集聚区产业组织的变化促使领导型的企业绕开专业市场组织企业间的分工,并建立自身的产品营销体系。 
  • 发展战略研究
    赵祥
    2009, 9(8):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93—2004年省级地区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FDI在我国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竞争和区位特征变量一道触发了FDI的初始地理集聚,而由于集聚效应的作用,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会被持续加强,导致了FDI在我国省级地区的不均衡分布。(2)从长期来看,单纯的税费优惠手段对FDI区位选择整体上不起作用;各地区在交通、通讯和能源等硬件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对吸引FDI流入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各地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并导致科教文卫等软件公共物品投资不足;此外,旨在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制度优化竞争对吸引FDI流入也具有积极作用,应成为未来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为各地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除了地方政府竞争因素以外,FDI的区位选择还要受到地方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等区位条件,以及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
  • 发展战略研究
    程艳
    2009, 9(8):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区域经济的多层次性特征,使得新古典经济学视域下的有关区域市场整合的经典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某些分析范式可以被部分运用于中国这一主权国家内部的不同制度、不同关税区的研究。借助关税同盟理论和Balassa模型,对港澳与大陆区域市场整合背景进行描述,并对这一层次区域市场整合的贸易流动效应展开检验,实证结论揭示:港澳与大陆间的区域市场整合对彼此的影响不尽相同,港澳与大陆间的贸易往来,一方面在存在着总贸易创造效应的同时,会获得净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实证结果表明,大陆与港澳间的贸易往来并不存在总贸易转移、净贸易转移等效应。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段红霞
    2009, 9(8):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学原理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在总结西方流行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前提下,回顾了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结果,特别分析和强调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特点对经济模型和政策设计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基于市场的政策选择。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刘钻石 张娟
    2009, 3(8): 7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系统述评。本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阐述Ricardian模型的均衡解是各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出口技术比较优势产品;本文分别用序列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方法对HOV理论进行了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的均衡解都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比较优势的来源除了技术、要素禀赋,还有规模经济、交易效率等,这些是决定当今国际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刘仁和 陈英楠 程昆
    2009, 9(8):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习惯于按照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进行思考,货币幻觉对于个人福利的影响很小,但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货币幻觉假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论题。基于经济事实的计量分析与检验方法、调查法、拟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方法几乎都验证了货币幻觉假设的存在。 
  • 文献综述
    刘方健
    2009, 9(8):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文献综述
    范晋明 张华明
    2009, 9(8):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书评
    陈佳贵
    2009, 3(8): 10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 新观察
    杜坤伦
    2009, 9(8):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程世勇
    2009, 9(8):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