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成全 汪毅霖
    2009, 7(9):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引发的争论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这场争论可以视为对既有的方法论问题的批判和因此而引发的二次批判。我们尝试以自身的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这场争论,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预测主义及其论敌的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从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和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看应该如何批判和超越这场争论;(3)如何理解经济学人文传统的回归和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磊 蒋海曦
    2009, 7(9): 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来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争论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注意。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争论的意义在于说明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有无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什么,从而确定某种经济理论框架及范式。经济学中"人性假设"争论的焦点是人性假设只是得出某种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它将理论分析导入一种特定的"科学方法",从而导出科学的结论。人性假设争论的焦点,无法判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人性假设及其争论的发展,都只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定真理性。而人性假设的层次性,能使经济学家们在不同层面上发展经济理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岩
    2009, 7(9):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需要分层次讨论: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必要的调节、监督、管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避免市场经济"不断产生巨大的紊乱"的基本保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所做的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是社会向更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可
    2009, 7(9):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是长期历史中形成的"社会规则",具有与价格不同的时间语境和演化意蕴。在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进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分工的干扰,使得"非生产阶级"能够分得部分剩余价值,价值转形的困难便由此而来。当代持续增长的剩余价值不断配置给社会各阶层与各个利益集团,不断地"扭曲"原有的价值体系,社会结构因此而越来越复杂,同时也突破了转形问题中"两个等于"的假设。最终技术进步导致单位产品中劳动耗费不断降低,导致物质生产原则取代价值原则,达到价值体系演化的终点。因此,价值向价格的转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其陷入数学论证的困境,不如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演化的解读途径。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江静 刘志彪
    2009, 7(9):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服务业长期低水平的稳态状况,与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直接联系。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政府将资源过多投入与经济增长及其相关的领域,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短缺使居民形成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消费倾向不断降低,储蓄率增加,从而使消费性服务发展缓慢;消费减少带来的内需不足以及储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必然依靠出口来解决,由此形成的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又限制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 
  • 体制改革
    杨天宇 侯玘松
    2009, 7(9): 3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我国收入再分配与居民总消费需求的关系。文章利用分组的家庭户数据,用三种方法度量居民消费支出,估计了各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研究中还将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和通货膨胀因素纳入分析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收入分配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根据本文的模拟计算,即使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只有微弱的提高,也可以增加数百亿元的居民消费需求。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壮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提高农民收入,对刺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 体制改革
    段景辉 陈建宝
    2009, 7(9):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开放数据库(CGSS)中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的有关数据,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a)考察并比较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的分布特征;(b)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位数回归建模分析,找出了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关键因素;(c)采用分位数分解方法对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进行分解,估算了城乡家庭收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影响度;(d)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政策和建议。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屈韬
    2009, 7(9):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不力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大问题。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倾向负相关,且持久收入弹性小于暂时收入弹性,利率与消费倾向显著正相关,这暗示:由于对未来的支出存在悲观预期,农民更注重将持久性收入列入储蓄计划,而将利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额外的暂时性收入用于改善生活。农业投入不足是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最根本原因。价格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启动内需,关键在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
  • 三农问题
    潘锦云 李晏墅
    2009, 7(9):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它既拓展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也能够有效地通过产业路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农业现代服务业已在实践领域初露锋芒,并越来越表现为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但理论界一直未对其进行系统地理论研究。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需要从产业和谐角度进行产业理论创新,而且应大力鼓励现代服务业战略性"下乡"。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屈小娥 袁晓玲
    2009, 7(9):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 发展战略研究
    白让让 王小芳
    2009, 7(9):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和火电产业关系的不和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表明,在资源耗费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政府具有压低煤炭价格创造GDP效应的激励;电力产业的高集中度和严格的管理体制,使它在与煤炭和政府的三方博弈中获得了影响力;而政府对计划干预手段的依赖也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些发现解释了规制者产业偏好的多重原因,指出了改革路径选择的主要约束条件。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潘成夫
    2009, 7(9):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在对量化宽松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罗楚亮 李实 赵人伟
    2009, 7(9): 9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住户调查数据,讨论了我国居民财产构成与分布状况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国际比较。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影响,我国居民财产持有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仍不是很高,但不均等程度的扩张速度非常迅速。
  • 新观察
  • 新观察
    许崇正
    2009, 7(9): 1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杜丹清
    2009, 7(9):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