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欢进 杨柳婧
    2010, 5(1):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丰富的经济领导工作实践与深厚的经济学理论造诣相结合,形成了薛暮桥的社会主义低级阶段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论和制度变迁论等所组成的颇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任保平
    2010, 11(1): 1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民财富的增进是经济增长的目标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关于财富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的财富观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学家对财富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财富观,考察这些财富观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变化的轨迹,对构建现代财富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不同阶段的思想流派的财富观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总结这些财富观对建立现代财富观的意义。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王丽英 刘后平
    2010, 7(1): 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我国产权制度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征,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将制度和政府效率引入增长模型,分类检验了要素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制度越完善,对经济增长越有利,但制度效应的发挥依赖于政府效率的高低。由于我国近十年来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不断膨胀,政府效率不断降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权制度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发挥,降低了制度的促进作用。各省市区经济贡献的测算结果显示,物质资本的投入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了正的贡献;政府效率的低下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各省市区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差距较大。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刘凤义
    2010, 11(1): 2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国有企业60年的理论探索和政策演进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前30年为第一个阶段,是国有企业建立和改革理论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属于国有企业改革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探索是围绕"企业主体论"展开的,政策演进的主要内容是从"两步利改税"到承包制。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探索是围绕"企业制度论"进行的,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是从股份制改造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探索是围绕"企业产权论"争论的,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是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到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探索改革
    李青原 潘雅敏 陈晓
    2010, 7(1): 3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激励等制度造成地方政府有较强保护本地区经济的动机,这种地方保护及市场分割造成的"诸侯经济"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类似于"跨国研究"设计框架的背景。以1999—2006年间我国30个地区27个工业行业为样本,运用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模型考察国有经济比重对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显示: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在省际和年度间呈现显著差异,且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与其相应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林乐芬 葛 扬
    2010, 12(1):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最近一些年不断突出的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且对比分析对土地依赖程度存在差异的三个样本村失地农民对政府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市民化后的就业情况、城市适应状况、自身身份的认知度等,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福利变化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不仅要通过补偿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存问题,重要的是要从更为广阔的福利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必须纳入到农民福利改进的整体视角来研究。
  • 三农问题
    罗 叶
    2010, 11(1): 5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四川20个粮食主产县200户农户、19家龙头企业的调查发现,在农户+龙头企业+个体户的新市场结构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经济基础已经转变为以订单为核心的粮油产业化。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稳定的产业链合作机制,粮食订单履约率低,提高了农户与企业对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从微观上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龙头企业专用性投资和产品差异化的三方博弈模型,证实在通过粮食产业化重构国家粮食安全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最优风险决策策略就是建立二次返利机制,可以显著提高优质专用粮油产品的履约率和市场价值,实现双方的利润最大化。同时本文应用实际调研数据测度了市场主体的不同风险决策下对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差别幅度,从而从粮食市场供给的稳定和产品质量的保障两方面为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政策建议。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郑 鸣 张 翼
    2010, 11(1): 67-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尝试采用市场信息法,利用银行股票价格所包含的信息估计银行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并以国内上市银行为例,运用CAPM和GARCH模型估计了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银行财务困境发生的概率,实证结果表明市场信息法能够提前对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做出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于会计信息评估银行稳定性方法的不足。
  • 资本市场
    应千伟 连玉君 陆 军
    2010, 11(1):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2004年的贷款利率改革对企业间微观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为合理衡量微观资本配置效率,本文对Wurgler(2000)的方法进行了修正,并构造了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衡量指标——基准Q,用以克服Tobin’sQ的衡量偏误。我们的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2004年贷款利率改革之后,微观资本配置效率在短期内不升反降,且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下降得更为明显,这主要源于贷款利率上限取消在短期内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为使贷款利率改革的积极效果得以发挥,迫切需要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银行监控效率,减轻逆向选择效应的不利影响。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顾海兵 张实桐
    2010, 11(1): 8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有关社会保障与消费、储蓄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十分活跃,本文列举了主要理论分析观点和实证分析结果,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笔者弃除现行研究方法,另辟蹊径,通过逻辑分析说明了社会保障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相关,因此,冀望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的论点是大可质疑的。 
  • 比较与借鉴
    陈志昂 章丽琼
    2010, 11(1):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劳动力全球化视角,根据相对劳动成本平价模型,以美国为比较基准,选择东亚4国和印度为比较对象,对1991—2008年的6国相对劳动平价、实际汇率变动和相对劳动成本变动做了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就全时期而言,中国的实际汇率与基期相比已处于升值状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贬值程度扩大;分时期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中国具有相对劳动成本优势。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劳动成本优势持续下降。本次金融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继续恶化。根据研究结果,认为人民币不具升值空间,保持汇率稳定是当前的最优策略。
  • 新观察
  • 新观察
    肖金萍
    2010, 11(1):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孙永正
    2010, 11(1):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