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鲁元平 张克中
    2010, 10(11):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1年和2007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中国部分,运用有序概率模型考察经济增长、亲贫式支出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1)无论是在动态的时间序列上还是静态的省际横截面上,我国都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感发生背离的现象,即存在"幸福悖论";(2)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构成的亲贫式支出对国民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作为解决"幸福悖论"的重要手段,并有利于促进国民幸福的持续提升。因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加亲贫式支出应为增强居民幸福感的题中之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永龙
    2010, 10(11): 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性重大举措。然而,总体上看,我国低碳经济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建构系统的低碳政策体系,也没有专门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工具选择,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本文试图从有效政策设计角度,通过梳理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政策,对比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及其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惯超
    2010, 10(11): 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我国消费不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将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概括为7种观点:高投资挤占消费论、高储蓄挤占消费论、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约消费论、流动性约束制约消费论、政府支出影响消费论、人口结构影响消费论和消费环境制约消费论。文末对消费不足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做了展望。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李秉文
    2010, 10(11):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全民低保"为核心的社会救助模式。但"全民低保"式的社会救助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重公平、轻效率,重生存、轻发展,高成本、低效益,存在制度低效。文章通过采用建模法,借助公民生存—发展能力模型,构建了"全民就业"式社会救助模式。该模式强调在救助中充分调动救助对象的积极性,强化被救助者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和救助效率的提高,突出"能力救助"。对比结果表明,"全民就业"式社会救助模式优于"全民低保"式社会救助模式。
  • 理论经纬
    王贤彬 徐现祥
    2010, 10(11): 3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实证文献已经发现我国地方官员任期内经济增长轨迹呈倒U型,但还鲜有文献深入地讨论其背后的原因。本文基于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理论,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讨论了地方官员的职位适应、任期波动、晋升可能以及政策滞后等因素对地方官员发展经济努力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倒U型轨迹的重要来源。我们采用省级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并对省委书记和省长进行了区分考察,发现两者具有不一样的倒U型轨迹,反映了中央对两者激励和治理以及两者对政治激励反应的差异。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李东升
    2010, 10(11):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作为分工、协作的契约性经济组织,内部权力分布是非均衡的,关键性资源和非关键性资源的逐步转化及其地位的升降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内部权力结构的动态调整。企业治理是协调企业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一组制度安排,制度环境作为外部约束力量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治理模式的效用水平。企业内的信任机制是各企业长期积累学习的结果,具有价值性特征,根据制度环境、信任机制功效的发挥,企业选择与制度环境、信任机制相匹配的治理模式,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 体制改革
    林卫斌 陈 东 胡 涛
    2010, 10(11): 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个垄断行业生产效率与交易成本相权衡的分析框架,通过产业重组引入市场竞争在解决政府失灵问题、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效率损失,改革增加了交易成本。英美等国电力改革实践表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风险在于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操纵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基于本文的分析,对于探索中的中国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马强文 任保平
    2010, 10(11): 5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30年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绩效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每一轮改革都能够带来提高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水平效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贡献明显,规模效率则几乎没有影响。在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因素中,国有经济比重增加和对外贸易的增加会产生负向影响,而第三产业比重和科研支出比重增加则会带来正向效应。因此,要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关键在于提高市场化程度,调整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增加科研支出。
  • 发展战略研究
    孙浦阳 武力超
    2010, 10(11): 6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大推动模型的思考,以劳动力市场的桥梁作用为切入点,首先从理论上解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传导机制,之后对这一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并且由大推动模型思路的引导发现了第二产业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是连接外商直接投资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桥梁之一。研究显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直接增加对当地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同时会产生技术外溢,促进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工业化进程加速,由此导致的工资溢价,会对农村劳动力形成吸引,促使他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较高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也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整体而言,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当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且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形关系。
  • 发展战略研究
    沙文兵 孙 君
    2010, 10(11):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95—2008年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FDI知识溢出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企业R&D活动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生了一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FDI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中等外资开放程度的行业中,外资开放程度较低或过高的行业,由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经济联系较少或技术差距悬殊,并没有产生显著的FDI知识溢出效应。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徐 芳 星 焱
    2010, 10(11): 8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川渝经济圈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对金融、财政支农的经济效应从农村产值、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三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金融支农对农村产值增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均具有显著的长期经济效应,并与农民增收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紧密;财政支农对农村产值增长、粮食增产具有经济效应,对农民增收则效应微弱;同时,以市场主导的金融支农效率高于以计划主导的财政支农效率。在分析实证结果原因的基础上,就我国西部金融、财政支农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提出建议。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熊爱宗 黄梅波
    2010, 10(11): 9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紧迫。中国由于持有巨额美元储备资产而深陷"美元陷阱"中,这使得其改革诉求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因此中国的改革立场将是渐进与谨慎的。在短期中国应督促各方加强对美元的约束与监督,同时推动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在中期应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在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走向超主权货币奠定基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徐怀礼
    2010, 10(11): 9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灾害问题正在得到经济学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回顾了国外灾害经济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指出其存在偏重于灾害经济定量化研究,缺乏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可能危及灾害经济学本身的发展。灾害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应成为灾害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