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吉军
    2010, 11(4):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前提下,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价值与实物补偿原理剖析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基础与政策涵义。通过双重补偿原理分析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的条件。特别指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使各种投入成本,包括资源环境投入,都需要得到相应的价值和实物双重补偿,从而使企业和社会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行有序地扩大再生产。由此看到,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在于,从企业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入手,剖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重视投资成本的补偿机制和价值实现管理。不仅需要考虑经济物品投入的双重补偿,而且还要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投入的双重补偿,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和社会扩大再生产只有建立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才能使经济社会具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小亮 笪贤流
    2010, 7(4):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经济学的硬核假设,自涉、外生给定、同质且稳定不变的偏好假定几乎被应用于所有的经济分析中。由于其对真实世界中个体行为解释的牵强与矛盾从而面临着理论困惑与现实困境,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偏好的融合。本文研究表明:偏好的融合必须囊括自涉偏好与他涉偏好的统一、偏好异质与内生对偏好同质与外生的扬弃、偏好稳定的特殊性与偏好演化的一般性三个方面。从而融合后的个体偏好是自涉偏好与他涉偏好的统一;是情景依存的,内生于社会制度之中;是异质的;是演化的。偏好的融合无论是对于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国旺
    2010, 11(4): 2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批判实在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创新的贡献是外部援助式的,本体论援助是前者推动后者创新的关键切入点,也是我们把握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视角。这个切入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它阐述了社会经济"实在"的分层性、超验性、突现性和转化性本质特征,这些内容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另辟蹊径,用"一般科学实验方法"解析了马克思揭示经济规律的研究方法;为有机整体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辩证方法提供了新视角;剖析了在流行的定量、定性分析中的方法论误区,化解了它们之间的张力并使之成为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刘静暖 纪玉山
    2010, 8(4):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论证中,蕴含着资本对自然力疯狂役使导致自然力危机的思想。资本的贪婪引发自然力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导致自然力短缺性危机的发生;该危机通过削弱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减少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耗竭财富的根本源泉从而将触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危机;马克思抑制自然力危机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自然力天然成本补偿的可持续利用思想、自然力跨期优化配置的计划控制思想和自然力复活性解放的制度变革思想。
  • 理论经纬
    杨 玲 郭羽诞
    2010, 12(4):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最初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以专业化形式存在,聚集人力资本的服务业具有规模化效益和知识溢出效应,其对于母国经济和国际贸易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利用封闭、开放两种均衡条件下我国生产者服务业效用的发挥,从理论上推导出生产者服务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法实证分析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国际贸易间的关联性,突出生产者服务业与我国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作用。
  • 理论经纬
    陈荣虎 黄健
    2010, 5(4):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中的演化计算包括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元胞自动机、50年代的系统动力学、80年代的"演化经济学"、90年代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以及"复杂网络"研究方法。从这些流派的共性来看,经济学中的狭义演化计算应当是以计算模拟为基础,以微观个体为出发点或微观规律为出发点,以研究复杂经济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或结局为目的的方法。经济学中的演化计算实现了经济学和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融合。演化计算方法抛弃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严格的"理性"假设,并且从方法论层面上否定了传统的"还原论"方法。经济学中的演化计算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论上的重点或热点:新的演化计算理论和工具的出现、复杂网络理论中的计算复杂性分析与快速算法的实现、演化机制的不断探讨以及它和正统经济学在方法论层面的不断比较。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李怀 赵万里
    2010, 11(4):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设计应遵循普适性原则、效率原则、交易费用最小化原则、激励相容原则、和谐性原则及帕累托改进原则。制度设计要合理进行制度的资源配置,提高制度效益,同时要注重与意识形态和惯例相结合。制度有其生存的环境,不能简单地移植。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因而初始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袁申国 陈平
    2010, 11(4):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针对金融加速器的形成机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两种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对企业投资支出具有重要影响,经济下滑时期的影响更大;小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明显大于中、大型企业。这些结论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提供了实证依据。
  • 资本市场
    唐浩 王鹏 唐静
    2010, 6(4):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启动的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方针,对我国经济止滑提速、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实现复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规模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预测,到2011年的二、三季度,CPI增速将出现8%—10%的峰值,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小幅振荡前行趋势,并存在使地方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的隐患。要科学合理利用4万亿投资的投资乘数和引致因素产生的超大规模投资,消除通胀隐患,必须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和三次产业互动,保障产业、民生和基础并重,加强预警机制建设等有效化解通胀压力,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 资本市场
    周卫民
    2010, 11(4): 7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美、日两国的资本深化过程和经济危机过程的考察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紧密的相关关系。按照索洛的稳态增长条件理论,资本深化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危机。但资本—劳动比不断增长的现实最终会使资本深化远离稳态水平,越来越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和过高的人均资本量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消除和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扩大社会就业和加大民生工程支出等是防止人均资本量过高即资本深化引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有效措施。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陈会广 单丁洁
    2010, 12(4): 8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描述我国农民分化的现状及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认知,从职业分化、收入分化两个层面研究农民分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承、抵押等权能需求的差异分析,总结出农民分化对农村土地制度选择与改革的政策意义。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刘书祥 曾国彪
    2010, 1(4): 9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并不明确。本文将TFP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运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分析了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比较显著的负效应,当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却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负效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总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书评
  • 书评
    蒋南平
    2010, 5(4):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 新观察
    夏雅丽
    2010, 2(4):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