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尹世杰
    2010, 2(9):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论述:发展生态消费力,对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作用很大。接着从消费力的主体、客体、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力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对策:要培育高层次的生态消费观念,发展生态产业、产品,优化消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加强生态知识的教育。最后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力,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邬沧萍 谢 楠
    2010, 11(9):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社会环境下,老年人由于自身特殊性,可能是金融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如以金融资产为收入主体的美国老年人成为金融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与美国老年人相比,特殊的收入结构和养老模式转型的相对滞后使中国老年人受到的冲击较小。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老年人有"危"也有"机",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经验教训,辩证认识市场在应对老龄化中的作用,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倡导培养中国老年人合理的理财方式和消费模式,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实现既稳定又高质量。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郭东杰
    2010, 11(9): 1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并不是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的结果。随着贸易顺差的出现,高技术产品总体上具有了微弱竞争优势,但高技术服务贸易一直缺乏竞争力,形成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已成为高技术产品制造和贸易大国,却不是高技术生产和贸易强国。表面原因是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造成的,实则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当务之急是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和保护。
  • 理论经纬
    焦斌龙 焦志明
    2010, 11(9): 2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运用永续盘存法对包含教育、卫生、科研、培训、迁移五种类别的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在基年人力资本存量估算、当期人力资本投资指标选取、人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折旧率选择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推敲。最后对1978—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简要分析。
  • 理论经纬
    陈洁雄
    2010, 11(9): 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城市数据,研究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区域特征。主要结论有:(1)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在近年呈强化趋势。(2)中西部城市集聚效应强于东部。(3)服务业比重与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4)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系数不显著,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甚至带来负效应。(5)受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存在收敛性。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黄志启 赵景峰
    2010, 11(9): 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模式"进行制度思考不仅能为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指明方向,还可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与地区竞争论进行比较、评判及引申,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转型国家要想借鉴中国的经验需具备一系列条件,如较强控制力的中央政府、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利益集团的不平衡性、强大的公有产权制度等。
  • 探索改革
    徐元国 章 新
    2010, 11(9):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母子公司关系,对母子公司关系的治理可以从内部信息治理的角度加以探究。信息治理在为企业集团母子关系带来相应治理收益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信息治理成本。母子公司内部信息治理成本的来源是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委托人的有限理性约束。其收益的独特来源在于企业集团的"母合优势",这是从成本和收益角度来考察企业集团的内部治理时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 探索改革
    张世龙 马春燕 马尚平
    2010, 11(9):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入手,采用大陆31个省级经济区近3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经济区城乡资源配置进行评价,并按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进而通过对各指标值的统计分析,从多方面揭示城乡资源配置状况,最后通过相关性研究及各经济区相关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揭示城乡资源配置的特点和规律。实证研究显示: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城乡资源配置产生着重大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渐显,但在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中农村仍处于不利的地位。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丁骋骋
    2010, 11(9): 6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我国金融改革放在30年和60年的历史框架下分析,认为中国金融改革从逻辑上讲呈"机构改革→市场改革→制度改革"这样一个强制变迁路径。这种路径是"演绎式决策"(以国外成功经验或经典理论为依据)与"归纳式决策"(以事实及特殊国情为依据)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改革除了金融自身在改革中获得发展以外,也在支持国企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贡献甚大。肯定成绩,我们也应认识金融改革的不足。根据这种不足,作者认为今后金融改革将在三个方面突破,而重点可能是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提高股权融资结构比例及人民币国际化。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杨永华
    2010, 11(9):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工荒并不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完毕,而是表示半城市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到尽头。应对民工荒的根本举措是改变半城市化经济发展模式为城市化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实质是改变低人权优势,调整农民工与所在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关键措施是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的户籍迁入工作所在的城镇,使候鸟式的民工变为市民。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戴 翔
    2010, 8(9): 7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97—2008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和经济绩效(包括经济增长绩效和出口增长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升级对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变迁是促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时,也应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与Hausmann等(2007)关于"一国出口什么至关重要"的预期相一致,这意味着优化贸易结构和提升外资利用质量等,会有助于中国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实现更好的经济绩效。
  • 发展战略研究
    孙 早 张 敏 刘文璨
    2010, 11(9): 8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呈现出两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趋势:一是工业化大国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二是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新兴战略产业的兴起,为发展中国家摆脱不利的分工地位带来希望和机遇。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后危机时代工业化大国产业战略的本质特征,以及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可能路径。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刘锡良 刘晓辉
    2010, 11(9): 9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资产负债表方法视角下货币危机研究的新进展,这种新方法为研究货币危机和金融稳定性并为一国的金融监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扼要分析了部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构成、内涵,阐述了国家资本结构陷阱和资产负债表错配等现象与一国货币危机和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了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文章指出,建立稳定的部门资产负债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是一国防卫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最优措施。
  • 新观察
  • 新观察
    刘惠萍
    2010, 11(9):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