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邵宜航 刘雅南
    2011, 12(10):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两次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深远。经济增长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史上从政治经济学到经济学,再到最近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的繁荣与公正、市场与政府的认知的深入过程。强调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增长正是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学发展过程审视政治与经济离合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包容性增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慧玲 张伟
    2011, 12(10): 1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从分工经济提炼出“协作”范畴,把分工之效率源泉归结为协作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进而把人类生产当作协作网络自我演进的动态社会系统; 二是将分工作为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这既是对斯密传统的继承,更是发展: 马克思历史地、具体地研究了分工,最终以协作- 生产效率的互动机制为基础,建立了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体系,将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乃至于上层建筑融为一体。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尹世杰
    2011, 12(10): 2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精神消费力对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文明,作用很大。我国近年来精神消费力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没有出现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那些“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但也出现了一些奢侈消费以及一些不良精神文化的现象。为此,我们要端正价值导向,优化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精神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理论经纬
    陈硕颖
    2011, 12(10):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全球劳动力日益分化为核心与边缘两个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双元结构特征由于跨国资本的弹性生产措施而深化。中国在融入生产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劳动力双元结构。虽然中国通过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全球劳动力分化的逻辑在中国被复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边缘劳动力群体的不断膨胀将给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由于劳动力的分化只不过是全球生产体系重组的面向之一,因此只有在更广泛的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变迁的背景下去寻求一种涵盖宏观制度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综合应对之道,才能扭转中国劳动力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 理论经纬
    朱琪 范意婷
    2011, 12(10):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渗透,劳动工资理论深受影响,尤其是基于心理与行为视角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技术的引入,工资决定的微观基础不断充实,逐渐演化出行为工资理论的全新理论内涵。本文主要从行为工资理论的源起、行为工资决定中的制度内涵以及心理契约对行为工资决定的影响等方面对行为工资理论进行相关阐释。行为工资决定理论是对主流劳动经济理论的有益拓展,并为传统工资理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逻辑解析和实践指引。
  • 理论经纬
    王倩 黄蕊 双星
    2011, 12(10): 4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京都议定书》面临失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不以其它国家减排为条件的减排承诺及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加重了人们对三种“低碳陷阱”的忧虑。理性地辨析“碳陷阱”,关系到中国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的选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指出,即使国际强制碳减排不复存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目标不仅仍需坚持而且可行。相对“低碳陷阱”,“高碳陷阱”是中国面临的更现实的风险。基于欧盟14 个国家2005—2009 年面板数据建立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则进一步证实: 相对减排目标是可行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实现相对减排目标,碳金融对降低碳排放强度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自主碳排放强度的区域结构则说明中国应在碳博弈中增强自主性。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杜丹清
    2011, 12(10): 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终端产业,在一国经济格局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入世后我国零售业面临着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冲击,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具体地研究零售业开放对我国零售市场乃至整个产业链系统的影响。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零售业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内、外资进入零售业绩效的差异,以及外资进入制造与零售两个不同行业领域绩效的差异,得出外资企业过度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挤占内资份额和制造业利润,影响我国产业安全,降低消费者福利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 体制改革
    邓菊秋 张蕊 雷成丽
    2011, 12(10):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5 年以来为控制大中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国家相继五次调整了住房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本文试图研究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对房价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对房价的影响,然后利用全国2005 年7 月至2009 年12 月的月度数据, 运用VAR 模型检验交易环节的税收对房价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对调控房价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 体制改革
    周伟 武康平
    2011, 12(10):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个人所得税改革对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激励的理论,尝试将个税免征额引入拉弗曲线( Laffer curve) ,分析了收入变化时收入税率曲线位置的移动与拉弗曲线的形态变化,以及个税免征额与最优税率之间的运动规律,发现随着个税免征额的提高,最优税率有下降的趋势,对我国当前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与税率级次级距调整现象做出了较严密的数理分析。而在分析个税免征额的选择及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时,为我们找到在当前地区收入水平不均与居民收入分布多样的状况下的最优个税免征额以及实践“差别化”税制的理论依据,回答了原来仅考虑税率变化的拉弗曲线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于学伟
    2011, 12(10): 7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此轮金融危机的广泛蔓延使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机,其中货币制度的选择、各国货币实力的此消彼长成为全球新货币经济秩序建立的决定性推动力。本文选取货币竞争的视角,在总结英镑、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竞争主导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经济秩序的变革方向和趋势,最终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落脚点提出相关建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傅允生
    2011, 12(10): 8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发展战略研究
    谭娟 陈晓春
    2011, 12(10): 9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介入。基于以VAR 模型为基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政府环境规制与第一产业单位GDP 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政府环境规制是引起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GDP 碳排放量变动的Granger 原因。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要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规制体系,必须加大政府环境规制力度,优化政府环境规制结构。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闫克远 王爽 张曙霄
    2011, 12(10):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但是通过贸易理论分析和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所处历史阶段下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摩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