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任洲鸿
    2011, 12(3):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马克思文本中无法找到作为独立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中难以直接找到恰当的理论位置。①本文在对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内涵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认为“三大(经济)社会形态”理论更符合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人类“第二大(经济)社会形态”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璐
    2011, 12(3): 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已经60 年,其60 年的学术生涯也恰好见证了新中国经济学60 年之理论建设的艰辛求索与蓬勃发展。其间,谷书堂教授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奉行理论研究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治学原则,并积极主张汲取西方经济理论中科学实用的理论与方法。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诸多领域,如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分配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都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和丰硕的理论建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辉
    2011, 12(3): 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流经济学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凸显了经济学的科学主义情结和帝国主义倾向,“李嘉图恶习”已经给经济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本文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对经济学中的“历史”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论述了经济史和经济学史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学科本身的重要意义,以及经济研究中历史方法的确切含义,并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某些思路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李腊生 关敏芳 李萍
    2011, 12(3): 3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在经典消费跨期替代模型中引入财富代际传承因素,构建了适合我国居民“家庭精神”的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选择模型,以我国1978—2008 年的相关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分别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家庭财富传承偏好进行了估计,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除农村居民外,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模型能够得到实践的证实,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别。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理论经纬
    任太增
    2011, 12(3):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三方博弈的结果。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谈判机制是在政府主导和企业偏向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住户部门所占份额偏低,政府偏向、企业偏向严重是这种国民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的必然结果。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过分追求以及经济增长目标与提高住户部门份额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总是被动的。在全社会建立起平等的国民收入分配谈判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平等的工资谈判机制,是我国国民收入格局进入良性循环的前提。
  • 理论经纬
    朱富强
    2011, 12(3): 4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以早期还原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仅仅反映了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而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性; 因此,它不仅无法揭示“无形的手”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运作,也无法根本上理解“囚徒困境”与现实相悖的现象。相反“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则以新近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 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挖掘“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而实现社会协调,从而是比经济人假设更合理、有效的人性抽象。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陈学云 史贤华
    2011, 12(3): 5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是农村与城市的边界由明确到模糊的过程。利用新农村建设平台和契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方面要素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加速增长,城市日益向郊区扩张,另一方面,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消费心理影响着农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通过城市郊区化———建设“农村特色的新城镇”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特色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一体化。
  • 体制改革
    许可 郭炜 曹梅艳
    2011, 12(3): 6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Wurgler 的研究方法,考察资本要素在我国中部地区近十年来的配置效率及波动,从宏观角度分析中部各省资本流动的效率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中部各省资本的配置效率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 各省的动态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幅度在2004 年以后趋于平缓,表明外部因素对各省经济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市场调控的作用逐渐得到发挥; 各省的行业投资及发展差异是导致各省的动态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任力 黄崇杰
    2011, 12(3):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我国按发展程度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计算出各地在1995—2007 年的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区域对外贸易密度、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密度都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影响,碳排放随着贸易密度的增加而增长,中部、西部的边际碳排放比东部大。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国家应该加快对外贸易战略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低碳型贸易产业,实施区域性能耗与碳减排政策,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低碳合作,力争获取更多的低碳技术转移与绿色基金。
  • 发展战略研究
    霍伟东 刘涛
    2011, 2(3): 8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规范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分析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出口贸易方式和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出口贸易依存度等比较广东省和江苏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差异,通过建立广东省和江苏省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验证了以下结论: 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更加迅速,出口比重高于广东省的相应比重; 江苏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广东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基于以上差异,广东省对金融风暴的反应程度大于江苏省。作者据此提出了两省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高明华 赵峰
    2011, 12(3): 9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的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观点多达十几种,然而,鲜有研究从治理风险角度来诠释金融危机的成因。本文从更微观的公司治理视角来解读金融危机,结合一个治理风险的分析框架,将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划分为: 治理风险累积、治理风险放大和治理风险爆发三个阶段,系统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作用机理,并着重分析了内部和外部治理风险的累积。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张跃进 唐彩霞
    2011, 12(3):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比尔德研究路径,对67 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经历做了整理,分析了获奖者的共同特征: 初次发表成果相对较晚; 在黄金年代完成主要获奖研究; 从科学突破到获奖间隔近35 年;锲而不舍、执著自己的创新理论。对其社会背景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获奖者有高等教育多学科背景,有博士学位,在从事获奖工作前经历过工作场所变动,并且分布高度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大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