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钱书法 李炳炎 崔向阳
    2011, 12(6):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工和社会分工制度动态演进的视角,本文力图从纵、横两个维度揭示分工与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迂回生产之间交互作用、循环累积的内在机制。在纵向上,探索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分工制度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步互动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 在横向上,从当代不同劳动分工形态共生并存和相互转化中考察社会分工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演进趋势,进而揭示和丰富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回答与社会分工制度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引出相关结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金忠
    2011, 12(6): 1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有些学者正“热炒”的所谓“转形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转形问题”争论的有关文献不是基于马克思的论述本身,而是源于对马克思论述的误解乃至曲解,抓住马克思的一些“例解”,把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转换成了数学模型及其计算问题。问题症结在于方法论,即,对马克思所一贯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体现这一原则的叙述逻辑的无知乃至漠视。倘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的叙述逻辑,那么,并不存在所谓的“转形问题”。一些人借助于所谓“转形问题”而指责马克思和劳动价值理论,是缺乏理据的。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洪银兴
    2011, 12(6):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需要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发展科技金融的实质是要求包括商业性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都能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这是当前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创新最为缺乏资金,最需要资金投入的孵化新技术阶段是需要科技金融进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者参与创新和创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固然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引诱,但其基本条件是得到科技金融的支持。这就需要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安排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尤其是发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 资本市场
    马永强
    2011, 12(6): 2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收集的10 个省农户借贷调查数据为样本,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户借贷现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覆盖面小,而民间金融却非常活跃。在不同的地区,民间金融的活跃程度也不同。然后探索了农户选择民间金融的原因,发现信贷约束、利息成本、风险、家庭经济和人口特征是影响农户选择民间金融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民间借贷的影响不同。该发现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覆盖面小,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后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李晓宁 刘静
    2011, 12(6): 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现“高效率,低公平”运行状态。这是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将引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后果。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内,初次分配的“高效率”是一种以“低公平”为代价所取得的畸形效率,而初次分配“低公平”是效率提高的制约瓶颈; 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外,初次分配失衡导致再分配公平调节乏力,再分配不能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低公平”问题,从而使得社会整体的公平程度很低; 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消费断层和内需不足,并使社会发展面临和谐危机和许多潜在风险。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曾铮
    2011, 12(6): 4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大陆文化相似、国情相近,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些典型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的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四条基本启示: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 四是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 发展战略研究
    陈仲常 谢小丽
    2011, 12(6): 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同时,GDP 能源消耗强度却呈下降态势。本文对这一下降趋势的原因作了解释。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分解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结果显示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起着主要作用,结构份额中的第一产业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二产重型化提高了能源消耗强度,二者抵消,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不明显; 进一步对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中的效率份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水平提高是导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中国的能耗强度仍然处于偏高的水平。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王小龙 兰永生
    2011, 12(6): 6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利用Probit 模型检验了政策性补偿支出对于新农合参合率的影响,估算了新农合实现高参合率目标所需的政策性补偿支出规模,并系统评估了政策性补偿支出对于基层政府财政负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政策性补偿支出显著提高了新农合参合率; 第一阶段旨在实现高参合率目标的政策性补偿支出对于基层政府财政负担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 而第二阶段旨在实现合意的保障水平目标的政策性补偿支出却增加了基层政府财政负担。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旨在减轻基层政府政策性补偿支出负担的财政分权改革建议。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肖文 樊文静
    2011, 12(6): 7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需求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素,包括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 然后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剖析了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但小于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负相关,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数目庞大而规模较小有关; 加工贸易确实阻碍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影响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源自制造业的需求结构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 体制改革
    叶祥松 彭良燕
    2011, 12(6):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提取出污染物公因子作为“坏”产出指标,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我国各地区1999—2008 年环境规制的规制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环境规制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全国环境规制效率整体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各地区环境规制效率差异较大; 人均GDP、利用外资水平、资本深化、工业发展水平以及环境保护力度对我国环境规制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杨虎涛
    2011, 12(6):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演化经济学阵营中,围绕着维特所提出的连续性假设和霍奇逊等人所提出的普遍达尔文主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这种争论最初起因于经济学使用生物学隐喻的合理性,但在论战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争论。在对生物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本体论一致性的认识上,以及生物领域与经济领域是否存在因果关联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就生物领域与经济领域如何产生因果关联,两者则存在分歧。维特的连续性假设无意中吻合了普遍达尔文主义的“诸事有因”,而就意向性问题,普遍达尔文主义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胡晨光 程惠芳 陈春根
    2011, 12(6): 93-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包括源动力、外部动力与集聚机制三方面,本文从产业地方化、城市化、中心—外围三个维度对以往文献有关产业集聚的源动力、外部动力、集聚机制进行了梳理。基于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视角,在对以往文献进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本文展望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外部动力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新观察
  • 新观察
    白永秀 王颂吉
    2011, 12(6):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