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钰民
    2012, 1(11):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针对传统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了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公有制不具有动力和效率的结论。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已经发展到了现代形式,其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以今天的实际为依据,对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做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凤义 肖 哲
    2012, 1(11): 1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不同视角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机理、制度缺陷、调整方向等,做出了深刻剖析。本文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解读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评述,并对资本主义未来调整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昭华 邓荣荣
    2012, 1(11):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南北贸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假说,用生态赤字作为衡量中国整体生态资源贫瘠化的指标,采用VAR方法分析中国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及南北和南南贸易净出口增长与生态资源贫瘠化的关联。结果表明:对发达国家净出口的增长是导致中国生态资源贫瘠化的首要原因,中国为促进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付出生态资源贫瘠化的代价。上述假说得到中国证据的证实。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逄锦聚
    2012, 1(1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碳交易的健康发展,要加强有关基本理论的研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是碳排放额,碳排放额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碳排放额的商品属性是确定的。目前,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碳排放额市场发育都很不充分,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只能实行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碳金融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基础是技术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而碳金融只是重要手段之一。在发展碳金融交易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规避风险,使碳金融的发展与碳技术、碳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活动,又要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 理论经纬
    林卫斌 苏 剑
    2012, 1(11): 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政府干预"制度可行性曲线"的比较制度分析新视角理解监管的性质,分析监管与市场、监管与法律、监管与税收补贴政策、监管与国有化间的区别与联系。基于文献综述,明确了适宜采用监管方式的三大范畴和七个方面的主要监管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时期监管制度建设问题。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从原来的"政企合一"的国营企业转变为自主经营的商业化企业。针对不同性质的管理对象,要求政府管理方式作出相应地调整,突破国营体制下的内部协调与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体制。特别是要注重监管规则设计并监督企业执行,加强对垄断企业的成本、投资、价格、产品质量、市场准入的监管,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 理论经纬
    任保平 钞小静
    2012, 1(11):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的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创新能力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能够长期得以提高的结果。数量型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质量型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在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主体的行为博弈也发生了调整,相应要求经济增长的政策也要做出调整。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 政 付淳宇
    2012, 1(11):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政府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此背景下,从2003年开始,我国发展民族创意产业的政策指向日益明确。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18个城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不少城市还把创意城市作为未来建设目标。尽管我国创意经济发展迅速,创意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创意经济促进政策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描述的基础上,以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政府政策在促进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构建创意城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面板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是推动中国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城市创意经济发展政策是有效的。中国城市创意经济发展政策不仅由内而外刺激了创意活动的发生、缓解了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约束,还提高了中小创意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性。
  • 发展战略研究
    顾晓燕
    2012, 1(11):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1997—2010年的省际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全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人均研发资本、行业出口导向度、政府支持和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存在区域差异,行业创新程度对知识产权创造影响不显著。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刘长庚 王迎春
    2012, 1(11):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发展出一个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并分解出构成总收入的各类收入基尼系数及其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0年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有关数据,测算出农民各类收入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和贡献率情况。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尤为迅速,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据了绝对份额;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各类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差距最大,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差距对农民纯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贾根良
    2012, 1(11): 7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克斯指出,决定内需市场大小的关键性因素是生产率,而资本设备的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但是,纳克斯的著作并没有区分资本品创造部门和资本品使用部门,因此也就没有讨论这种区分对国家间投资收益分配的影响。"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揭示了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都能使国家致富,讨论了它对国家间投资收益分配的影响,但在现实中却遭遇到两个难以解释的"悖论"。本文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悖论"的解读,把国家致富和内需市场大小的关键性因素从一般而言的工业化推进到资本品工业,再从资本品工业深入到其价值链高端,论证了资本品工业价值链高端的自主创新在我国扩大内需战略中的关键性地位。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黄新飞 翟爱梅 魏运新
    2012, 1(11): 8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Gorodnichenko and Tesar(2009)的分析框架,选择中国25个城市和美国24个城市匹配成跨国城市组合,利用2000—2008年8种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构造跨国城市间价格差异波动性指数,在边界效应模型中控制汇率效应和异质效应对中美城市边界效应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异质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对中美城市之间的价格分布差异的干扰,修正后的城市边界效应从8.143兆公里下降至5642公里;名义汇率波动越大,汇率波动持续时间和半衰期越长,城市间价格差异波动率也越大,控制汇率持续性效应后中美城市边界效应明显下降。若同时控制异质效应和汇率效应后城市边界效应大幅度下降,仅为53公里。文章还发现中国国内的城市边界效应高于美国。
  • 资本市场
    周孟亮 李明贤 孙良顺
    2012, 1(11): 94-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额信贷发展是实现我国普惠制农村金融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实现"资金"与"机制"有效结合,公益性小额信贷由于资金短缺,服务覆盖面受到很大限制,小额贷款公司有资金优势,但逐利性和动机性太强,缺乏标准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机制,难以承担服务"三农"的重任。未来我国应该开展小额信贷"资金"与"机制"的联动改革,通过创新性改革措施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机制创新确保小额信贷发展不偏离国家改革初衷。
  • 新观察
  • 新观察
    杨宇轩 赵淳宇
    2012, 1(11):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