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永刚
    2012, 1(2):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经过诺斯、舒尔茨等人搭建的曲折理论通道,文化精神最终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范式集,成为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文化精神对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约作用三个方面。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崔惠民 李文庆
    2012, 1(2):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货膨胀背景下,有关PPI和CPI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现有文献均局限于PPI和CPI均值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性讨论。事实上,无论从宏观理论出发还是从计量理论出发,PPI和CPI衡量的通胀率的不确定性(inflation uncertainty)及不确定性间的相关性更应引起学术界以及货币当局的关注。鉴于此,我们借鉴Hafner and Herwartz(2004)提出的二阶矩意义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构建Wald形式的统计量对CPI和PPI不确定性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从通胀不确定性视角来看,PPI和CPI是相互传导的,从传导模式来看,无论以PPIMG还是以CGP"I充当"PPI,均只能在短期影响CPI,而CPI对它们的影响在长短期都是一贯的。由此推断,CPI到PPI方向构成了二者不确定性传导的"系统性"路径,通胀治理须从需求方考虑。
  • 理论经纬
    杨继军 范从来
    2012, 1(2):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刘易斯二元经济为切入点,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阐释了劳动力禀赋的阶段性变化对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影响。"标准结构法"显示中国农村中仍然沉淀着15%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民工荒"的实质是"结构荒",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仍需时日。未来几年依靠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纾解就业难题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正在由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转换,贸易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较好地"响应"了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资源禀赋的蝶化。
  • 理论经纬
    龚晓瑾
    2012, 1(2): 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论证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市场之间边界模糊性的问题时,得出企业边界不存在的结论,并从而否认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同时,以企业边界的存在为基本假设前提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研究企业边界的主流理论,却未能对企业边界不存在观给予正面的回应。针对这种研究现象,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不存在观的主要论据进行评判是必要的。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陈健生 李文宇
    2012, 1(2): 3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如果本地市场规模较大,产业会受到市场引力的影响,更倾向定位于本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本文以成都经济区为例,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了产业集聚状况,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内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规模,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成都经济区明显存在,并且对产业分布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认为,现阶段成都经济区内集聚力大于扩散力,成都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关键期,要顺应这一趋势,引导产业在区内合理分布,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
  • 发展战略研究
    刘新争
    2012, 1(2): 4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龚 芳 高 帆
    2012, 1(2): 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借助对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的比较分析,基于"价格-主体-行为"的框架对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进行新的诠释。我国粮食政府价与市场价分别呈现出6—8年和2—3年的波动周期。在影响机理上,前者受国内物价水平和国际粮价影响显著,其贡献度分别约为75%、25%;后者受供需、货币以及国内外价格水平影响显著,其贡献度约为50%、40%和10%。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以及行为特征是导致此种价格机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粮食价格形成过程表现为政府与多种微观经济主体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特定阶段的约束条件下,政府借助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来实现其粮食增产、粮价稳定和农民增收等组合型目标。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张浩然 衣保中
    2012, 1(2):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基础设施及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的经济密度、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后,一个城市的通讯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不仅提高了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城市间也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但并没有发现其对临近城市的TFP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徐璋勇 郑 媛
    2012, 11(2):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通过影响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原始货币供应量三个途径,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普遍存在着抑制效应;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这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对于缩小近年来不断拉大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具有积极作用。虽然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人民币汇率政策依然应该将实现内外均衡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以避免目标多样化而弱化政策效应。
  • 资本市场
    王志伟 吴诗锋
    2012, 1(2):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SVAR的框架考察了紧缩性货币冲击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传导及其差异性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货币冲击导致贸易部门产出的下降快于、且在早期大于非贸易部门产出的下降。贸易部门对货币冲击的响应更加敏感。同时发现了Sims(1992)所说的"汇率和价格之谜"现象。针对汇率渠道的反事实实验表明,汇率渠道受到货币政策变量和非货币政策变量的不对称性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变量使得汇率升值,产出下降;而非货币政策变量则使得汇率贬值,产出上升。汇率渠道的净效应对两个部门的产出下降起抵消作用。分析印证了Sims(1992)对"汇率和价格之谜"的解释。
  • 资本市场
    吴官政
    2012, 1(2):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良币逐劣币"的市场选择结果,同时也是一国努力推动的过程。中国应当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找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准确定位,进而选择合适的路径予以推进。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和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应当定位于加快成为亚洲区域的关键货币,进而成为与美元、欧元抗衡的国际货币和IMF特别提款权的主要篮子货币,最终在国际超主权货币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保障中国的国家利益。
  • 资本市场
    吴超鹏 叶小杰 吴世农
    2012, 1(2): 9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了CEO的政治关联是否影响其并购败绩后被变更概率,以及政治关联CEO被变更时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显示:(1)CEO并购绩效越差越容易被变更,但是政治关联CEO即使并购绩效差也不易被变更,这一现象在政府干预较少的省份较不明显;(2)政治关联CEO被变更时的市场反应好于其他CEO,而且其所实施的并购绩效越差,其公司所在地政府干预越严重,其被变更时市场反应越好。本研究率先揭示了政治关联CEO通过并购影响公司价值的作用机理和经济后果,从而为监管层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地方政府转变干预经济的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李炳炎 王 冲
    2012, 1(2):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对新自由主义作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他的这个新的发展观克服了以往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缺陷,重视了以人的需要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目标,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对我国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