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2013, 12(11):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持续增长,实现富民强国的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进步的“元动力”,目前,世界正处在一个从未有过的科技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地位,探索和走出一条更多依靠科技力来促增长之路,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最佳战略抉择。为此,( 1) 摒弃高速低质的传统增长思维,走依靠科技支撑的质量提高型的发展之路,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认识,立足于中国实际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切实转变片面追求GDP 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走质量提升型发展的重要性。( 2) 深化改革,充分立足于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构建起市场性的科技创新机制,切实搞好“专利制度”,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加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 3) 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功能,特别是在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科技领域,要实行政府主导的跨越式的创新模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辉龙
    2013, 12(11): 1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产党宣言》是一份政治纲领,却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关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关于全球化、关于创新、关于城市化等今天的热点问题,《宣言》中都有精彩论述。改革开放30 多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但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收入差距拉大、创新动力不足、资源和环境压力骤增的困扰。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竞争加剧,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细读《宣言》,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认真探索、研究和回答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基本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李中建
    2013, 12(11):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收入和消费的预期、需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劳动者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程度,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观念上的偏差、低人力资本存量、低组织化程度和二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劳动者对经济发展分享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改革发展提高劳动者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持续提高劳动就业质量,提高劳动技能,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将更多劳动者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来。
  • 理论经纬
    陈宏伟
    2013, 12(11): 3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扩展了马克思增长理论,讨论了两大部类不均衡的可能。过度消费保证两大部类的均衡实现,扭转第二部类长期不均衡的状态,提高可获得利润率的水平,减缓利润率下降的程度,从而延缓危机来临的时间,但并不能阻止危机的发生。实质上,过度消费并没有解决过剩产品,而是以消费债务的形式对生产过剩进行积累,过度消费程度反映生产相对过剩的积累程度。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刘东皇 孟范昆 季小立
    2013, 12(11):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及中国“高增长”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优化宏观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过去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结构渐渐失衡,本文分别从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居民消费乏力、要素分配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都是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优化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 体制改革
    方建国
    2013, 12(11): 49-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工农业生产中长期以数量众多、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替代已有技术成就,使我国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而造成“低收入贫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出现技术替代劳动力而导致“失业性贫困”。我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解决上述“两种贫困”和“两难问题”要走产业体系创新之路。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余珮 陈虹
    2013, 12(11): 5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1 年底在华177 家高技术产业外资研发( R&D) 子公司的区位分布以及各省研发资源等相关经济特征,通过主成分和截断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外资R&D 的潜力,探讨该地区省份嵌入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合理方式。实证结果显示: 以四川、陕西和湖北为代表中西部省份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资源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具有嵌入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潜力,同时,对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外资子公司有较大吸引力,而对以产品本地化开发为主导的子公司不具有吸引力。
  • 发展战略研究
    陈启斐 刘志彪
    2013, 12(11):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2 年和2007 年两张投入产出表以及联合国贸发数据库中服务进口贸易的数据,测算了2003—2011 年我国制造业反向服务外包指数。虽然总体上我国制造业的反向服务外包率在下降,但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反向服务外包处于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的反向服务外包结构在不断优化。随后,文章实证研究了反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反向服务外包可以显著地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同时研发投入的增加和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研究范式,丰富了服务外包的理论内涵; 同时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发展战略研究
    王 媛
    2013, 12(11):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 世纪以来,政府在预算约束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策略已从“先工业化再城市化”转变为“先建起新城后发展产业”。采用2004—2011 年284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发现,城市扩张速度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并显著地受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推动,显示出“造城模式”的典型特征。东部城市扩张受到土地指标限制而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部城市发展已形成市场导向格局; 西部地区的城市扩张速度已脱离经济基本面而主要由房地产市场推动。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黄振华 万丹
    2013, 12(11): 8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全国30 个省267 个村4980 位农民的深入调查,考察了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及其层级偏好,并且对愿意进城定居农民的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进城定居的总体意愿并不强烈,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民定居的重要选择; 在定居城镇的层级偏好上,县( 县级市) 成为农民进城定居的首选,且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层级; 年轻、未婚、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更加倾向于定居城镇; 家庭人均收入越高、以务工为主业、家庭在读学生越多的农民,其定居社区或城镇的需求更为显著; 对城镇住房、社会保障的需求越大的农民,希望到城镇定居的意愿更加强烈。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刘刚 杜曙光 李翔
    2013, 12(11): 94-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竞争力理论和美国垄断资本学派分别从战略倡导和理论批判的角度揭示了广告和公共关系等非生产劳动在市场竞争中的特殊作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品牌化消费的背景下,非生产劳动的独特作用更加重要。研究这一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处理相关争论,界定非生产劳动的概念和范围,并进一步解释非生产劳动垄断租金的来源、形成条件和动态机制。在这方面,研究垄断租金来源和形成条件的经典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值得借鉴。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比较和综合,能够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深化非生产劳动的“竞争力”研究。
  • 新观察
  • 新观察
    钱津
    2013, 12(11):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