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盾 袁伦渠 林玳玳
    2013, 12(7): 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新自由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回归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实践和意识形态; 在鼓吹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相应政策实践的相互强化作用之下,资本全面恢复了对劳动的支配。当前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学的双重危机; 危机的实质原因,是新自由主义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预示着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范式重构,从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经济实践而言,各国有望向一种体现新式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模式趋同,笔者称之为“新莱茵模式”; 就经济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再次显示出它对资本主义动态演进的深刻解释力及其对其它非主流学派的包容性,经济学界有望再次兴起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并在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学的新范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婷
    2013, 12(7): 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提出了正确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分配制度的具体含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分别讨论了学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的六种不同理解,对六种观点分别进行了辨析,认为这些观点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最后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苏剑
    2013, 12(7):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代光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关注我国的经济现实问题。他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型问题,指出斯拉法的理论“错误地把工资和利润当作商品价值的构成因素来处理了。”他还跟踪研究了西方经济理论,并积极把西方经济理论引进到我国来。他指出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利弊,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提出我国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理论经纬
    张黎娜 夏海勇
    2013, 12(7): 3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易斯拐点”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由无限供给变为稀缺的一个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势必会对城市集聚力,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建立空间集聚模型的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和“刘易斯第二拐点”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刘易斯第一拐点”后,给定其他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充裕地区的城市将有更强的集聚力;“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出现会对城市的集聚产生阻碍; 中国目前正处于两个拐点之间,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发达地区城市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城市如何发挥劳动力优势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将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 理论经纬
    苏丽锋
    2013, 12(7): 4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微观层面出发,选用15 个评价指标,利用最新调查数据,从总体和分群体两大方面对个人就业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就业质量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但户口差异较大,而且有随学历升高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所有制方面,国有部门的就业质量比非国有部门更高,且差异非常明显,不同行业、职业间就业质量差异小于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异,但影响因素存在相似性。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黄亮雄 才国伟 韩永辉
    2013, 12(7):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区发展与财富密不可分,根据财富结构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是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备选路径。本文测算了我国28 个省区的财富总量及其组成部分,分析了财富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人均净储蓄来衡量省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均生产资本增速最大,其区域差异在缩小; 自然资本与无形资本在增长的同时,区域差异在扩大。初始生产资本和无形资本较高的东部地区选择了制造业出口导向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模式依然倚重自然资本,可能遭受“资源诅咒”,而瑞士模式可为部分省区提供借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正不断提高。东部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最高,中西部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逐渐追上东部地区,区域间的差异在缩小。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尚涛 郑良海
    2013, 12(7):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技术能力来源与结构视角探讨了代工生产企业的升级机制。将代工企业技术能力形成划分为以跨国公司为技术源的外生积累阶段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内生积累阶段,并分析了两大阶段的技术学习与积累机制以及技术能力生成的结构特征。最后,从促进技术持续积累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代工生产企业技术能力持续升级的替代补偿机制,并从对外政策设计、技术支持体系、国内市场发育与激励制度设计四个维度探讨了这一机制的构成,提出了代工产业突破技术隔离与产业链锁定效应的相关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汪炜 于博
    2013, 12(7): 6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风险投资退出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系统考察了风投退出方式的选择机制。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处在成熟期、融资需求较高,或风投为有限合伙制、风投出资人具备银行背景,则风投能更有效地缓解企业与外部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大上市退出概率。本文研究同时发现,阶段投资、联合投资等合同条款有助于风投控制投资后风险、增大上市退出概率; 但风投对企业的控制度越高,并购退出的概率越大。本文结论对积极建设风投退出渠道、合理引导风投对中小创新企业的投资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于尚艳 易小丽
    2013, 12(7): 7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内讨论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的动态特性,通过构建一个新凯恩斯价格粘性模型,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模型的模拟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从理论上探讨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作用发现: 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较好地对冲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的负面影响。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王庭东
    2013, 12(7): 8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跨国公司东亚产业链重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论文将主要影响因素分解为四类: 相关国家间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相对成本优势发生变化; 新科技革命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归战略刺激; 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以及中日地缘战略竞争与领海主权纠纷加剧。文章认为跨国公司产业链重构是上述四方面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应对思路。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王颂吉 白永秀
    2013, 12(7): 95-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偏向是指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偏向于发展城市部门的政策,城市偏向理论则是学术界对城市偏向政策的理论反思,该理论旨在倡导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本文系统评述了城市偏向理论的提出背景、研究过程及其争论,并回顾了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城市偏向问题的研究成果。城市偏向理论是在反思城市—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为分析第三世界的城乡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框架,并且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与争论。城市偏向理论第一阶段的核心论题是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第二阶段的核心论题是公共服务领域城市偏向的恶化。本文认为,对于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偏向问题的延续与固化,学术界仍需进行更多深入研究。
  • 新观察
  • 新观察
    曹廷贵 刘博
    2013, 12(7):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