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欧阳峣
    2014, 11(1):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培刚先生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经济学大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其主要贡献在于:引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创立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探索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他对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系统研究,使他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初步探索,使他成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张培刚先生以其学术成就,为发展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给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以有益的启迪。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 地 谢斯儒
    2014, 11(1): 1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是大脑在做资讯处理与巩固长期记忆时所释出的神经脉冲。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之梦,是光荣历史、既有成就、现实矛盾、发展愿景的某种接续,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中国梦涉及诸多领域,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经济的伟大复兴,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中国经济历经古代辉煌、近代苦涩、现代赶超、当代跨越,具备重建光荣与梦想的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如微观、中观、宏观、国际、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只有破解这些难题,才能实现经济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尹 硕 张耀辉
    2014, 7(1): 2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以来,EUA和CER价格持续下挫,全球碳交易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当前的不确定性对我国意义重大:一方面造成我国基于CDM项目的传统绝对优势缺失,另一方面为我国从市场化角度实现国家低碳优势重构带来机遇。不确定性下会产生市场细分效应和市场均衡效应,通过基于价值链的迂回攀升可以重构国家低碳优势。将此不确定性周期作为低碳战略机遇期,从顶层设计出发确立市场偏向型低碳发展战略,在市场层面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并完善碳金融体系,有助于我国摆脱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低端锁定,重构国家低碳优势。
  • 理论经纬
    陈 波
    2014, 11(1):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灵活性或时间灵活性不足导致国际碳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机制失灵问题,即供求结构不平衡引起价格大幅度下跌。本文从碳市场的两种均衡状态出发,定义了三种机制失灵现象:由于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导致的价格失灵,由于额外性甄别系统失效所导致的额外性失灵,以及由于产权制度边界不清所导致的重复计算问题。针对价格失灵问题,本文对EU ETS和CDM市场中供给过剩如何扭曲价格信号进行了机理分析,认为长期过剩是由自锁定效应和制度扭曲产生的,而短期过剩则是由投资者套利驱动的,并就此提出了六种结构性改革措施。针对额外性失灵,文中对项目减排量机制的额外性甄别系统改革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的改革方案并不能解决额外性失灵,最有效的方案是重塑市场信用体系。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岳 文 陈飞翔
    2014, 11(1): 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和仍在发生重大变化,自由贸易区(FTA,以下简称自贸区)日益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焦点。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长足进步和国际经济地位的快速上升,中国已经进入需要大力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文章提出用6个方面的评价维度,3个时点的动态视角来对我国未来推进自贸区建设的经济效应进行科学评估,基于全球产业链的演变趋势来全面展开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自贸区建设全球布局,立足于动态发展效应的利益交换来更好地推动我国自贸区建设的谈判进程。我国自贸区建设尽快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将为重构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保障未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 发展战略研究
    刘雅南 邵宜航
    2014, 11(1): 4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对城市兴衰影响因素的讨论也日益升温。实际上,一部城市发展史是一部城市职能逐步演进分化的过程,其中,经济功能不断提升壮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今经济繁荣已成为现代城市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重新理解和阐释城市的兴衰与演变过程尤为必要。与传统的史学和社会学视角不同,本文结合目前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史实,将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度概括为分别对应于时间、空间和精神三个维度的结构转变、集聚效应和城市文化,城市的兴盛和发展正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和高度统一的结果。本文也据此简要讨论了中国城市的主要发展策略。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李江帆 蓝文妍 朱胜勇
    2014, 11(1):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是以中间投入方式投入第三产业的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与第三产业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增大,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在生产服务中的比重增大;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占第三产业中间投入和总投入比重在上升,而实物投入的比重在下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构成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主体行业。随着全球经济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服务业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增长,对第三产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应更新观念,提高对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认识;有重点分层次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发展;增强和改善第三产业软投入以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关注并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主体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 体制改革
    张晓娣
    2014, 11(1): 6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居民年龄实行阶梯式医保个人支付率,理论上看,能降低医疗消费中的道德风险,并引导福利向老年弱势群体转移。动态CGE模型的实证模拟也表明,此举将减少未来的人均医疗支出,同时降低居民的社保缴费和税收负担。如果节省下的医疗花费用于储蓄,将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如果用于为政府提供扩大公共卫生投入的资金支持,则能增加有效劳动供给、提高产出水平、提升居民要素报酬和转移支付收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人均医疗需求的上涨,大大减轻老龄化带给医保的资金压力。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丁骋骋
    2014, 11(1): 7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对应三次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我国金融业也经历三次转型与大发展:1865—1895的30年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型;1897—1927年的30年为外来金融向本土金融的转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为动员金融向配置金融的转型。三次转型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背景,由于所处时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与社会环境,转型过程中分别由外国势力、国内民间力量及政府三个不同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每一种金融形态的主体功能完全不同。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黄小明
    2014, 11(1): 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我国1985—2012年的农民工、农民、制造业和农林牧副渔的收入数据,建立数理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农村人力资本深化以及城乡融合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分析得出,农村人力资本深化使得农民工、农民、制造业和农林牧副渔的收入差距存在逐渐缩小的收敛性特征,收入差距的收敛性促进了城乡融合。农村人力资本深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发生变化。因此,继续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和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深化,加快城乡融合。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臧旭恒 李扬 贺洋
    2014, 11(1): 92-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探讨世界近代经济史上两次典型的经济增长中心转移过程所呈现的显著特点,结合近年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性事实,从经济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地位、对外资的吸引力、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提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但尚未完成第三次经济增长中心的大迁徙,预期世界经济将逐步转向双元驱动和多元格局,中国将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 书评
  • 书评
    刘 灿
    2014, 11(1):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