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帮喜 藤森赖明
    2014, 11(5): 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从马克思-斯拉法联合生产的角度明确了包含新、旧固定资本的生产价格与活动水平均衡方程,其次通过斯拉法-置盐-中谷的方法把此类联合生产体系简化到一类增广列昂惕夫体系,同时对斯拉法-置盐-中谷的方法进行了一般推广,最后明确了仅含有新品固定资本的简化体系下只有通过毛利润来定义利润率和积累率剑桥方程式才能成立。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杨继军 张二震
    2014, 11(5):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上阐释国际分工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发展将何去何从?我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外贸发展可能会进入"挤压式"增长之后的自然回落阶段,但不会出现松巴特(1903)所说的"国际贸易重要性渐减"现象,贸易在未来仍将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顺差式的外部不平衡蕴含着诸多风险,且未能通过全球性金融危机得以根本性矫正,中国需要利用自身的"大国优势",实现"稳外需"与"促内需"相互联动,"中国制造"与"中国需求"协同发展;同时,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实现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的互促互融,改变我国外贸"大而非强"的颓势,重拾对外贸易竞争力;针对美欧发起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我们要推崇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纪律",尽可能使谈判重新回归到多边贸易框架中,避免陷入"第二次入世"的困境。
  • 理论经纬
    刘志成
    2014, 11(5):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占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已步入刘易斯转折期。国际经验表明,刘易斯转折期内,部分国家的CPI均值上升,但高通胀并不必然出现;同时通胀也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包括CPI与PPI持续背离,服务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涨幅高于其它产品等。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刘易斯转折期通胀治理的经验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应对通胀时,要适当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要不断完善价格调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体系,同时应注重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相结合,注重以结构性政策应对特定因素引发的通胀。
  • 理论经纬
    户晓坤
    2014, 11(5):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传统社会习俗、习惯心态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被嵌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框架之中,呈现出独特的媒介化、符号化和夸示性等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张力中的消费主义悖论表现为经济结构对消费能力的抑制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在厘清资本扩张型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型消费模式界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良性循环和相互协调,进而超越生产与消费二元对立经济增长框架的重要路径。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陈爱贞 钟国强
    2014, 11(5): 4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械设备作为资本品,其出口增长被视为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的标志;其进口被视为获得国际R&D溢出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DEA法将中国6个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长。实证分析发现,1993—2010年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增长而不是技术效率增长;装备制造业出口对其技术发展有抑制作用,中间品和成套设备进口对其技术发展都有积极效应。可见,装备制造业进口国外高端设备获取知识和技术溢出的同时,却疲于占据国外中低端市场,把自己锁定在低端分工水平上而抑制了技术发展。因此,需要同时调整装备制造业现有的国际贸易模式和自身发展模式。
  • 发展战略研究
    孙晓华 王 林
    2014, 11(5): 5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视角,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考察了技术和市场生态位在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针对市场生态位构建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探究了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生态位培育的机制设计,包括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连接机制、消费者偏好的引导机制、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和公共政策的激励机制。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刘远风
    2014, 11(5):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土地闲置、产业空洞等农村凋敝的经济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农村经济机会的缺乏。土地权利配置不当是导致农村经济机会缺乏的核心原因。治理农村空心化就是要增加农村经济机会,改变生产要素单向度向城市流动的格局,遏制农村的全面衰退,恢复或增强农村经济社会活力。由于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农村土地充分有效的利用能留住甚至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因此,治理农村空心化应从激活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入手,调整和完善各类土地权利,为农村土地的充分有效使用开创制度条件。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张艾莲
    2014, 11(5): 7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过程中,不同类型和程度相异的危机成为一种常态,其中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性攻击是主要表现形式。由于相似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印度被称为"金砖四国",但是各自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常常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通过构建四国投机性攻击压力指数并实证检验表明,中国的外汇市场最为稳定而印度外汇市场的稳定性最弱。抵御投机性攻击压力主要依赖于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实力,当支撑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本质性改变时,原有增长模式无法维持,就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只有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才能应对外汇市场的投机性攻击并规避风险。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国胜 陈 瑛
    2014, 11(5): 78-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经济利益而非公平、公正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着眼于权利配置与利益分配的新政治经济学更适合指导其改革。从演化逻辑来看,户籍制度改革是政治经济系统的需求驱动并带有利益协调的特征,改革进展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在利益分化的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经济主体的利益需求具有异质性特征,其行为博弈不存在"帕累托的最优解"。因此,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就需要以公平、正义的逻辑来重组户口背后的利益格局与权利配置,具体包括:以权利配置、利益重组为价值取向,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内容,以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的户籍为重点对象,以合理引导区域之间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利益、取消历史累积的不合理利益为补充,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农村的相关权益,并构建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联动的驱动模式。
  • 三农问题
    黄江泉 李晓敏
    2014, 11(5):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许多城镇包括一些大城市推出的宽松入户政策,广大农民工反应较为冷淡,其背后主要是基于对城镇户口与乡村户口附带利益大小的比较。农民工发觉入户城镇将首先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及孩子教育压力,而且看不到目前城镇户口曾经附有的诸多显性福利待遇,相反,农村户口所附带的田产以及能享受到的国家系列优惠,令他们做出愿意退守乡村而不宜长期定居城镇的决策。其实,根据中国城镇化趋势及城镇发展对人力资本等要素集聚需求,绝大部分农民工将以人力资本要素形式参与城镇建设而向城镇集聚最终成为城镇居民,他们目前最担忧的是自身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以致无法进入城镇主流劳动力要素市场,因而缺乏在城镇可持续生活支撑能力。为加速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吸纳更多农民工落户城镇以真正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速度与质量,眼下最迫切、有效的政策选择是如何培育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邱 灵
    2014, 11(5): 9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文献检索与分析,从测度辨识、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综合调控和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进展进行述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但城市内部空间的系统研究薄弱,空间演化规律明显、但不同行业特性的过程研究薄弱,企业行为探究加强、但企业调查与数量模型研究薄弱,政府调控作用加强、但因地制宜的调控模式研究薄弱,信息技术影响加强、但传统区位理论和集聚测度模型亟待修正,进而提出"综合测度—格局演变—影响效应—形成机理—调控模式"的未来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