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海良
    2014, 11(7):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经济思想学派或流派的分析,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的重要内容。1845年对李斯特经济学的评论,是马克思对经济思想学派独立研究的开端。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对经济思想流派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根本原则以及当时"宿命论学派"、"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的理论家"等"各种学派"作了分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对巴师夏和凯里经济思想的比较分析中,对李嘉图和西斯蒙第之后经济思想分野的四种倾向和作为"例外"的庸俗经济学流派的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对经济思想流派分野的"起源型"因素作了分析。《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按照剩余价值思想的历史发展,对经济思想的各种流派的基本脉络和嬗变作了系统分析。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经济思想"起源型"中历史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作了阐述,对古典经济学向庸俗经济学转化的必然性、过程及特征作了分析。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对经济思想流派的分析,利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必达 张忠杰
    2014, 11(7): 1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两部门经济数据,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刘易斯拐点及所处阶段。经验观察认为我国总体上还是处于刘易斯第I阶段,而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上升,预示着我国已越过刘易斯第1拐点,进入刘易斯第II阶段;而实证模型分析认为在1997—2004年无论是全国还是局部区域均越过了刘易斯第1拐点,但2005—2012年各区域又返回到刘易斯第I阶段。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东中西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同。模型结论认为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现代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还未完全发挥,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孙久文 姚 鹏
    2014, 11(7): 2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本文系统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模型。本文对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飞和成熟,并且对每个阶段理论重点与主要贡献进行了全面地概括。文章最后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 理论经纬
    杨广青 潘 潇 罗 艳
    2014, 11(7): 3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资源可持续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短期波动及相互影响,本文运用主成分方法构建资源可持续指标,利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世界56个国家2000—2009年资源可持续与人类发展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可持续与健康、教育增长率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三个子维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资源可持续与健康之间存在双向负相关,对教育增长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与国民收入增长率存在间接相互作用,即资源可持续对国民收入增长率存在正向作用,而国民收入增长率对资源可持续存在负向作用。
  • 理论经纬
    钟世川
    2014, 11(7): 4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屈小娥
    2014, 11(7): 5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DEA-SBM模型,测度了节能减排约束下工业行业的环境技术效率,检验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行业环境技术效率总体偏低,但大多数行业环境技术效率都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存在向环境技术前沿的追赶效应。引领环境生产前沿的创新者始终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今后的结构调整应重点扶持与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清洁产业。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低排放行业既存在绝对收敛又存在条件收敛,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全部行业和高排放行业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说明环境政策及扶持力度需要向高排放行业倾斜。环境规制强度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三重门槛特征,且对于不同行业作用有别,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应避免陷入盲目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误区。
  • 发展战略研究
    张志敏 何爱平 赵 菡
    2014, 11(7):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益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进行分析,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内在要求。本文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塞缪尔·鲍尔斯三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悖论。企业、家庭和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主体,在"竞争"维度中,企业和家庭存在追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对立,必须实现生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在"统制"维度中,政府部门存在追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政府应明确其生态职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在"变革"维度中,各参与主体存在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竞争"、"统制"与"变革"维度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悖论,才能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利益"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钱争鸣 刘晓晨
    2014, 11(7): 7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区域空间关联性出发,分析环境管制、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探讨环境管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验证其存在性及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环境管制能够通过筛选效应、内部技术溢出和外部技术溢出,促使绿色经济效率形成"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进而影响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证分析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环境管制对改善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时滞性,长期治污投资能显著提高绿色经济效率;从长期来看,环境管制能显著提高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但"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各异。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吴勇民 纪玉山 吕永刚
    2014, 11(7): 8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的视角,对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共生演化关系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在探索二者共生演化的机理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演化发展的Logistic模型,并利用我国199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段时间叠加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能精确描述中国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演化过程,并且二者属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演化模式。鉴于对称互惠共生演化模式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演化的对策与建议。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陆万军 张彬斌
    2014, 11(7): 93-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80—2000年33个具有代表性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分配对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示收入分配是导致国家(地区)间经济增长绩效差别的重要原因,分配失衡与发展陷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许多国家没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解决收入分配难题,原因在于分配结构会影响政府政策选择,政府倾向于通过再分配和逆市场化政策来避免利益集团的阻碍并回应民众的呼吁,容易导致社会分化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研究结论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新观察
  • 新观察
    杨 波
    2014, 11(7):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