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蔡继明 邓茂
    2015, 6(11):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谷书堂经济思想进行了评述:其一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分析了这一理论对于发展非公经济和保护私有财产的重大意义;其二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共同决定价值论”,论述了这一理论有助于推进计划价格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其三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指出了这一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起的积极作用;其四是“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肯定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与《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对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所做的开创性探索和杰出的贡献。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马述忠 李嫣君 吴国杰
    2015, 6(11): 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出发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影响我国技术类创新资源地区流动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技术类创新资源地区流动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为主要技术流入带;相似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均能加强空间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可以同时促进本地区与周边地区技术流入数量的增加;而邻近地区技术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则会抑制本地区技术流入,抵消正向直接效应,且人力资本的负间接效应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情况下更为明显。本文将技术当作创新资源看待,重点强调技术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过程,为理解地区间的技术流动过程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 理论经纬
    齐红倩 席旭文 高群媛
    2015, 6(11): 2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1996—2013 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趋势,并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对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持续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效应,但2005 年以后其促进效果逐渐弱化,特别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出现了明显减弱。我们认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约束下不宜过分高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 理论经纬
    刘晨晖 陈长石
    2015, 6(11):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但在实际执行中,房地产调控政策却存在着泡沫积累与泡沫破裂的“双向失调”风险。对此,在剖析“双向失调”风险表现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泡沫解析法对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和市场预期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并对房价风险临界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积累风险仍要大于泡沫破裂风险,但市场预期正在变得愈加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采用紧缩的去泡沫化政策,房
    地产市场对于价格下降的风险承受能力大约在15%左右。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杨广青 杜海鹏
    2015, 6(11):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贸易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首先,本文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水平及波动变化对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汇改前后的差异。接下来,进一步研究了自贸区②的成立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及波动增加均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远小于升值的影响;我国同其它国家成立自贸区有利于降低汇率变动对出口的不利影响;汇改前后,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拉动我国出口的重要动力。最后,针对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建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张良悦 刘东
    2015, 6(11): 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是中国进入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开放型战略,体现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顶层设计的中国智慧。本文认为,对外开放是对内发展的机遇,为国内发展释放了空间,提供了过剩产能释放的通道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对内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特别是市场机制和制度规则的建立,是确保对外开放质量的根本。在战略实施中,应通过国内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努力,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家价值链和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使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程俊杰 刘志彪
    2015, 6(11): 5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产能过剩影响经济波动的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利用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验证得出:第一,产能过剩引起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动会直接导致经济波动,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能过剩通过要素市场扭曲的中介效应影响经济波动,其中,资本市场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而劳动市场扭曲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且资本市场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表现出不完全中介效应特征。第三,产能过剩引起的产能利用率变动对经济波动的直接效应要远大于资本市场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产生的中介效应。因此,在产能过剩环境下,政府应放弃对要素价格以及配置的不当干预,加快构建统一市场,重点是完善要素市场,以使经济增长在长期能够更好地维持在合理区间。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蔡利 马可哪呐 周微 蔡春
    2015, 6(11): 7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公允价值审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外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的作用。在剖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公允价值审计是有助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并以公允价值审计在银行业的实施状况为基础,从建立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机制,以及构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框架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公允价值审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机制,旨在更好地发挥外部审计的功能作用,加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促进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李恒 彭文慧
    2015, 6(11):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分割形成了农村转移人口无法从根本上离农的制度困境,小农模式的传统生产状态和农民直面市场的分散决策结构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就业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又决定了离乡不离土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针对学术界广为认同的以扩大非农就业为目的的农村人口转移思路,本文认为,城乡经济势差只提供了农民城乡流动的动力,只有通过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经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市场化进程以消除劳动市场的二元分割,才能在结构转型的前提下实现城乡融合及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陈永志 花文苍
    2015, 6(11):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产品内国际分工应运而生。本文在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及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对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及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最后,联系我国实际,探讨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对国际价值的影响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涉外经济带来的启示。
  • 比较与借鉴
    张开
    2015, 6(11): 96-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掀起了SSA 学派研究热潮,但呈现出了一定的“去戈登化”现象。为推动此理论研究适当“前移”,本文首先依据戈登学术生涯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对其经济思想作了一个纵向的理论回顾。其次,对他后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他临终前出版的《臃肿与卑劣》的核心内容——“工资挤压”与“官僚负担”作了比较详细地阐述。最后,本文认为戈登所创建的SSA 学派可视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间层次”研究的典范,也可看作对罗斯多尔斯基“呐喊”的理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