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长生 马克
    2015, 6(8):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 比率持续上升,现已高达2.0 左右,居世界前列,这种中国特色的高货币化现象被称为“中国货币之谜”。我国货币化率的上升主要由准货币(定期存款)快速上升造成的,居民资产性货币需求的上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不断上升的储蓄率提升了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金融抑制从融资约束和投资限制两个渠道加强了经济主体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偏好。正是由于资产性货币需求或准货币占GDP 的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偏高的M2/GDP 比率并未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但将对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引致资产泡沫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磊
    2015, 6(8): 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配置主义的产业政策观是相关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无法准确地把握成功的政策实践的关键,所以中国是否应该实行产业政策以及如何设计政策措施两大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为突破这一研究格局,本文提出生产主义的产业政策观。依据这种产业政策观,政策过程由政府分配状态依存租金和企业将其转化为熊彼特租金的两阶段过程构成,成功的政策实践的关键是在抑制寻租成本的同时,以推动企业提高技术和组织能力并形成技术—组织互补性的形式来提高租金转化效率。改进中国政策实践的要点在于以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为中心,结合当代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为政策措施确立微观基础。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钱龙 洪名勇
    2015, 6(8):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中央政府能力和目标导向、制度绩效视角对“有意的制度模糊”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土地确权背景对土地确权路径进行探讨。主要观点有:(1)农地产权制度并非只取决于中央政府意愿,也与农民推动密切相关;中央政府目标在于地权明晰化而非模糊化。(2)从制度绩效来看,模糊地权充满效率的观点并不正确,模糊的地权已成为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3)通过所有权确权来解决地权模糊面临诸多困难,中央政府试图通过“稳定所有权,明晰承包权”的确权路径来化解模糊性,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理论经纬
    魏枫
    2015, 6(8): 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作为后发经济体,在经济实现赶超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区间性回落的内在机制,给出了所谓新常态较为完整的技术进步视角下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同时也说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出口导向型战略受阻均是后发国家经济实现赶超过程中,所处不同阶段面临的表象,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区间性下移的根本性原因是以模仿为主推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后发优势逐步消失,经济体向世界技术前沿进一步收敛所致。新常态最为核心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意识到阶段跨越需要的整体性变革,既包括微观逐利的企业需要调整以应对,也要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环境随之调整,使得经济增长路径能够顺利由模仿阶段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谈俊
    2015, 6(8):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下,基于阶段性分化和区域性融合并存的外部环境特征,我国出口领域将面临来自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国家货币相对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等方面的挑战。为此,可以从提振内需、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加强对外合作和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四个方面加以应对。
  • 体制改革
    张亚斌 马莉莉
    2015, 6(8): 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生产组织方式深刻变革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传统工业企业和新型工业化出现了全新的转型逻辑和实现契机。本文以解析大数据时代传统企业转型亟需破解的核心问题——异质性需求与网络化供给的内在逻辑入手,在分析“大数据”源泉、特征及思维转型的基础上,为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本文认为,传统工业企业应通过三维视角构建转型路径,即累积数据资产,构建“数据驱动型”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重构工业企业竞争力;融入智慧型网络组织,实现企业协同转型。同时,从发展方式、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国际竞争四个层面,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战略调整思路。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卓贤
    2015, 6(8):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对我国城镇化水平、质量和潜力的判断缺乏坚实的数据分析基础,极有可能扭曲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继“GDP 竞赛”后形成新一轮“城镇化率竞赛”。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发现我国城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城区比镇区具备更高集聚能力,就地城镇化成为城镇人口增长的重要源泉。基于1976—2014 年城镇化率历史数据,本文运用Logistic 模型估算了我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指出到2030 年我国仍处在城镇化水平上升的较快通道;但考虑农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替代的“能量转化法”估算结果表明,城镇化的质量影响城镇化未来的潜力空间。为防止扭曲地方政府对城镇化速度的盲目追求,有必要采取完善城镇化考核指标、改革城乡要素交换制度等措施。
  • 发展战略研究
    李丹 崔日明
    2015, 6(8): 6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总量、贸易投资规模以及制造业和金融实力等角度衡量,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大国。中国及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引领和推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能力,将从全球贸易投资格局、亚洲产业分工体系、全球治理模式等方面对全球经贸格局进行重构。除中国经济实力和世界影响力外,沿线国家的支持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的强大需求和供给能力是“一带一路”重构全球经贸格局的国际基础。同时,全球经贸格局的重构还需相关国家的共同推进。
  • 发展战略研究
    孙早 杨光 李康
    2015, 6(8): 7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改善现有基础设施,优化经济增长物质基础;二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地区投资规模与结构,将会导致投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下降,进而抑制经济增长。本文以中国2003—2012 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 型关系;(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 型关系,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适时适度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地区规模与结构,将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产能过剩与投资要素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更好地实现稳增长目标。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陈志刚 吴腾 桂立
    2015, 6(8): 8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通过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一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运用1997—2013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规模扩张对中国城市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金融效率提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2)非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提升是金融发展推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渠道;(3)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及其政策含义对推进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项卫星 王冠楠
    2015, 6(8): 9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中美经济相互依赖长期处于消极依赖状态。中国在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对美国的不对称的开放度,是导致敏感性显著的重要原因。这种敏感性是导致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处于消极依赖状态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和金融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从消极依赖向积极依赖转变的逻辑即冲突性、共生性和互利性。
  • 比较与借鉴
    谢红 黄齐
    2015, 6(8):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豹隐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是陈豹隐政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豹隐的经济学分析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主张要从国际政治、经济的视角来认识中国,并论证了主导中国问题发展的主要方面。陈豹隐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科学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问题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彰显了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权。在陈豹隐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分析方法—抽象分析实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