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泰岩 许悦雷
    2017, 10(7):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 2016 年我国 19 本样本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 2016 年中国经济研究前 20 大热点排名,并用关键词频次加以验证,参照 2003—2014 年的热点排名,分析了 2016 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排名变化,揭示出 2016 年中国经济研究主要以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一主题展开,并由此决定了 2016 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主要动因及其表 现出的十大特点,然后以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指了中国经济 研究未来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国胜 王远洋 陈明明
    2017, 10(7): 1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调整,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管理并不能全面回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引入技术变革、范式转换等长周期分析范式,本文认为:长波中的经 济萧条能够孕育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又能催生新兴产业,这是经济系统的全新供给;进而通过范式 转化,新兴产业将取代传统产业并引致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这是经济增长的全新动能。在这个 过程中,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及其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 但这需要形成一整套与技术变革、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最优实践模式”。置身于全球新一轮技 术变革(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逐步衰退等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 围绕供给结构的颠覆性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正确处理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短期 之内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中长期之内基于技术变革与新兴产业发展在政治、制度、组织等方 面引入广泛的“创造性毁灭”。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苏剑
    2017, 10(7): 2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 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 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 理论经纬
    朱成全 刘帅帅
    2017, 10(7): 3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奥地利学派同德国历史学派展开了一场经济学方法论大论战。门格尔和施穆勒的交锋集中体现了双方的分歧,深层次来看,这种分歧正是对于经济学学科性质不同理解 的表现。目前我们对大论战有一定的误解和轻视。其实门格尔和施穆勒并非水火不容,最终也未分 胜负。而且,大论战绝非历史的小插曲,当时其影响力远超所谓的“边际革命”。澄清大论战及大论 战时代的原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只有牢牢把握经 济学的本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在构建“一般性”的同时坚持历史维度,坚持中国主体性,才 有可能做到“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蔡书凯 倪鹏飞
    2017, 10(7): 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规模扩张对农业现代化既有极化效应又有涓滴效应。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上看,城市规模扩张显著促进了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发现,当城市绝对 规模小于 74.26 万人时,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当城市绝对规模大于 221.32 万人时,涓滴效应大 于极化效应。从控制变量层面来看,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市分散度均对农业现代化产生 了积极影响。本文的研究也验证了增长极理论的主要结论。基于中国的大国特征,不同规模的城市 需要推行差异化的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同时推动城市落户条件的开放速度和开放程度。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孟令国 吕贤杰
    2017, 10(7): 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币加入 SDR 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人民币加入 SDR 将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获得国 际铸币税收入,深化我国的债券市场,促进中国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人民币加入 SDR 也将使得人民币陷入“特里芬困境”,经济政策面临“三元悖 论”,汇率稳定更加困难,实体经济也将愈加脆弱。此,应采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风险防范 常态化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等措施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资本市场
    苏民
    2017, 10(7): 6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 80 个国家 2009—2016 年的数据为对象,通过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影响主权信用评级的长期和短期因素。结果表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和失业率等宏观基本面因素对 评级具有长期影响力,而政府收支和对外债务对评级具有短期影响力。进一步,对我国的主权评级 进行了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在 2011 年以前存在低估 1 个级别,而在 2012—2016 年却存在高估 1—2 个级别。本文建议政府要重视和警惕主权评级所蕴含的潜在风险,未雨绸缪,从改善经济运 行的总体质量上来夯实国家的整体偿债能力。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陈健 龚晓莺
    2017, 10(7): 7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丝绸之路的衰落开始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发展阶段,这种全球化是碎片化、不均衡、单向度的全球化,最终演变为今天的逆全球化凸显、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一 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中国由参与全球化,转变为引导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具 体通过如下举措建构“一带一路”战略引领的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发展新时代:即 通过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 体系;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包容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均衡普惠的发 展模式;共治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共同治理体系。
  • 体制改革
    王丽霞 李静
    2017, 10(7):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数学者集中考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效应,忽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对于人力资本的“侵蚀效应”。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 变动趋势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初期,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快速提升,但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拐点,表现出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人力资本“侵蚀效 应”。与此同时,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环境和人力资本错配三个维度给出了具体解释和经济 政策含义。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何红光 宋林 李光勤
    2017, 10(7): 8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技术对全国 1990—2014 年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重点考察了 2005—2014 年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 1990—2004 年为缓慢提升期,2005 年后为快速提升期;(2)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经济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 贡献较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3)从空间维度 来看,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程度和发展均衡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高 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东南沿海,而中南部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李艳秀 王厚双
    2017, 10(7):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国际贸易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高效全球贸易治理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明晰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贸易不对称性是实现高效全球贸易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 通过对全球 188 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贸易不对 称主要表现在六方面:价值链贸易地区结构失衡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内特征;贸易利益分配不均 衡;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参与度提高,但升级困难;各国相互依存性增强且不对称性突出;价值链贸
    易规则与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自主性冲突更突出;贸易治理权力分配失衡等。重构全球贸易治理 制度,制定适应新分工模式的贸易规则,才能改变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的局面,使更多落后国家分享 到全球价值链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