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代欣
    2018, 12(1): 5-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迈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面临全面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机制,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2014 年之后的中国PPP 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各国实践,已然体现出大国转型的具体特征。研究发现,日益上升的高品质公共产品需求和各级政府支出压力,推动了PPP 项目的快速成长。即使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合同管理不周全、法律体系部分缺失和各级政府管制过严等现实困难,PPP 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依然大幅超过过去数年。研究认为,未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部署,需要立足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坚守合营过程中的政府与企业平等市场地位:提升预算拨付与PPP 项目执行的匹配性;消除地方政府利用PPP 融资化解存量债务的动机;弥补合同管理和法律体系中的不完备;破除阻碍PPP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富胜 匡晓璐
    2018, 4(1): 1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民工荒、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东南飞”现象的出现,学术界为中国劳动力是否短缺争论不休。刘易斯拐点论和人口红利论看似为解释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其结论随经验估算方法和对理论解读的不同而相去甚远。本文以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数据库结合起来,估算了1991—2015 年中国产业后备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尽管中国产业后备军的数量在减少,但其数量仍多达2 亿人左右,而且其下降趋势存在逆转的可能,现在谈中国劳动力短缺为时尚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鲁晓璇 张曙霄
    2018, 12(1): 20-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联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部分高校国际经贸教学及研究的实际,从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及其关系、中国对外贸易指导理论与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在我国高校的国际经贸教学和研究中,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要把两种理论中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结合起来用于指导中国对外贸易实践。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郭学能 卢盛荣
    2018, 12(1): 29-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理论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例如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人口结构等嵌入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对1993—2015 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16—2040 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10 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走低的原因主要是潜在增长率本身的下降,应该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在基准情景和悲观情景下,2016—2020 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9%、6.5%;2021—2025 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3%、5.8%;2026—2030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0%、5.7%;2031-2035 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4.9%、4.4%;2036—2040 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4.6%、4.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尤其要加快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等要素的改革。
  • 理论经纬
    郝大江 张荣
    2018, 12(1): 4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集聚理论以外生化方式处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对现实经济的结构调整及其动力转换无法做出有力解释。基于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分析,通过理论和模型推演,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间优化配置所实现的效率提升是聚集的内生动力。要素禀赋、要素配置决定着集聚的内容和性质,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也决定了经济结构的演进;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作用是长期的,而且也是可转变的。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随着我国要素禀赋赋存形式和状态改变,客观上需要我国必须要依据新的要素禀赋条件,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在新一轮的集聚和再集聚过程中,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白雪洁 孟辉
    2018, 12(1): 50-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产业因其技术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极易成为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而产业政策能否真正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发挥激励约束效应。本文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阐释其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显著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以及由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导致的激励约束缺失。据此提出新兴产业政策需依据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及政策目标差异,构建多元主体的全过程政策实现机制,并适时视政策效果对其进行调整或退出的选择,才可能尽量降低激励约束缺失效应。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崔向阳 袁露梦 钱书法
    2018, 12(1): 6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这两种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嵌入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反向的变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深,区域间经济差距就越大;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越深,区域间经济差距就越小。为了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必须构建以本土发达地区企业为链主的国家价值链。
  • 发展战略研究
    戴翔 张二震
    2018, 12(1): 70-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本质上是全球化红利在国家间和国家内分配失衡及全球治理失序负面性,被世界经济周期作用放大的结果。目前世界经济虽已进入长周期衰退阶段,但从错位发展角度看,前一轮产业革命为中国带来的开放发展红利尚未结束,中国面临着从以往全面摘取全球产业技术“低垂果实”向全面摘取“高悬果实”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处于孕育阶段,融入全球创新链中无疑有助于实现开拓性技术进步。不幸的是,上述战略机遇正面临着被“逆全球化”浪潮吞噬的风险。为有效化解可能的风险和挑战,需要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增长共赢链”开放发展理念,走出一条与世界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开放格局新道路。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封思贤 朱闻宇
    2018, 12(1): 79-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不仅会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会损害实体经济健康运行。为稳定市场利率,不少国家实施了利率走廊机制。关于我国目前是否应该建立利率走廊机制,国内学者存在较大分歧。为提升利率走廊的调控效果,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应选择合理的目标利率工具、保持适度的利率走廊区间、增强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程度、维持央行的相对独立性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等。
  • 资本市场
    黄健 毛锐
    2018, 12(1):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政府通过债务扩张加大政府性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本文以2010—2016 年度的省级城投债数据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债务的指标,通过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下我国地方债务发行规模的变动,最终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于地方经济增长和政府投资的作用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1)地方官员晋升激励以及预算软约束所导致的投资扩张显著增加了地方债务的发行;(2)地方经济增长有利于当期地方债务发行规模的缩小,但在预算软约束的作用下地方政府进一步增加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的激励得以加强,从而使得债务发行逐渐增加;(3)地方债务融资推动的政府投资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效果不可持续,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加大,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并最终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刘超
    2018, 12(1): 97-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目的是解决城镇化导致的农民与土地分离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公平合理优化再分配,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调查发现,此类政策试验在实践中遭遇了三重逻辑,工商业资本俘获土地增值收益的逻辑,地方政府的政绩驱动逻辑和农民的短期利益诉求逻辑。若将试点经验总结提升为全国政策,政策目标将发生严重偏离。土地退出一方面遭遇了农民分化困境,退出资格难以认定,易导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城镇化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化导致的高昂交易成本致使村集体无法有效实现土地集中,土地易流入工商业资本手中,易导致土地的非农化使用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因此,充分利用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制度优势,强化集体所有权,恢复集体配置土地的权利,对实现城镇化,解决农地利用效率低下,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 书评
  • 书评
    丁任重
    2018, 12(1): 104-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