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濮灵
    2018, 12(4): 5-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对外开放新要求而及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同时承载着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动力创新。它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立足于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以进一步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重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坚定落实;是新时代坚持加强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治国理政务必做好的重大任务。这一战略不仅将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行动方向,还将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华美篇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葛浩阳
    2018, 12(4): 1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两年来,逆经济全球化现象在欧美国家有逐步抬头的趋势,相关政策和数据都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我们辨析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理论,也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相继提出的帝国主义论、依附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新帝国主义理论。世界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变理论、经济全球化的“空间悖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理论都为当前的逆经济全球化现象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生产社会化的日益深入使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逆转,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需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作为指导。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魏敏 李书昊
    2018, 12(4): 19-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亟待提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结合我国国情,本研究从动力机制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开放稳定共享、生态环境和谐和人民生活幸福5 个方面综合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模式,并据此构建适用于新常态的经济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借助2016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大陆地区31 个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发现目前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领先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同
    时,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与其规模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一致现象。本研究可为实施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策略提供依据。
  • 理论经纬
    刘爱文
    2018, 12(4): 27-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加速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用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然而,作为资本主义公共信用的特殊表现形式,消耗性财政信用极大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因此,揭明消耗性财政信用与特定经济危机类型之间的内在逻辑就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本文从历史生成视角考察了政府职能与财政信用两次转向的内涵和逻辑,军事财政信用正是因应于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军政府权力的需要。事实上,军政府权能扩张依赖于消耗性财政信用膨胀,最终破坏了信用货币的内在约束,进而引起内在信用货币体系危机。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盛广耀
    2018, 12(4): 34-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联效应是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区域之间的各种关系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在理论方面拓展了区域关联研究的维度,构建了包含空间关联、等级关联和行政关联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利用基于关系-关系层次的QAP 非参数置换检验方法,来验证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关联的这三种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表明,空间关联效应、等级关联效应和行政关联效应对区域增长关系网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关
    联、等级关联、行政关联以及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差异关系,可以解释长江三角洲地区1992—2015年36.4%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 发展战略研究
    陈启斐 王晶晶 黄志军
    2018, 12(4): 4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参与全球附加值贸易对我国内陆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主动参与全球附加值贸易,可以显著地带动我国内陆地区的产业集群升级;但是作用强度要小于对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影响。(2)原材料贸易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帮助作用最大,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作用次之,机械设备贸易的推动作用最弱。(3)与OECD 国家的全球附加值贸易活动对产业集群的提升作用要明显强于与非OECD 国家。无论是原材料贸易、机械设备贸易还是服务贸易,该结论都显著成立。(4)与加拿大的原材料贸易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力度最大,为0.814%;从美国的机械设备进口和生产性服务品进口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帮助最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64%和0.53%。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徐源浩 杜亚斌 张润驰 薛立国
    2018, 10(4): 54-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之谜”的存在是由于将西方货币外生理论套用到中国所致,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不符合中国国情,从内生货币视角来观察货币供给过程更适合我国实际。本文从货币内生角度出发,构建了货币内生需求函数,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造成中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背离的最重要原因,货币没有进入消费领域进而引发通货膨胀;M2 与CPI 之间出现背离关系不仅仅是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更多地是由于投资对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我国货币供应更多地表现为内生而非外生。
  • 资本市场
    叶德珠 曾繁清
    2018, 12(4): 6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归依,金融结构只有与其服务的产业结构相适宜时才能达到最优,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本文构造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宜性指标,利用1990—2010 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结构适宜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结构适宜性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效应,且证券市场与银行相对比重的适宜性在发达经济体中更为显著;而银行业内部结构的适宜性在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进一步地,通过引入以OECD 经济体为最优基准测算得到的最优金融结构缺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与发达国家金融结构水平存在的缺口,各国金融结构与自身产业结构的适宜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重要。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王碧峰
    2018, 12(4): 7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经济的先导作用是指国有经济依托创新,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引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带领国民经济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道路走向现代化。国有经济的先导作用是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目前,新经济在要怎样控制、拿什么控制、谁控制谁等三个方面对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注重国有经济先导作用的发挥。在新经济时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创新和新科技的把握和控制上。
  • 体制改革
    黄浩
    2018, 12(4): 80-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范围内,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数字金融的生态系统逐步在中国生长、形成,并融入了传统的金融体系,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原有的金融版图。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在中国经历的主要阶段,以及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回顾了数字金融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对中国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数字金融是如何改变中国传统金融系统的支付和清算结构,以及金融信息匹配的方式。从中可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即数字技术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内涵,监管部门需要认清新兴数字金融业态的本质,并把它们放入传统的监管体系中,实现分类监管。另外,中国案例也为其它国家的监管部门如何平衡金融风险与创新,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高帆
    2018, 12(4): 86-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三权分置”是现阶段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本文基于政府间和市场间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演变的分析框架,据此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从农民垄断、到集体垄断、到两权分离、再到两权裂变的变迁轨迹,进而解析了农地产权制度“三权分置”的形成逻辑,强调“三权分置”与此前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着逻辑依赖和边际变革的关联关系。基于对形成逻辑的阐述,本文指出“三权分置”在实施中面临着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农户个体-农村集体、土地承包者-土地经营者的三重嵌套,解决土地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问题是实现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提出后续我国推进农地“三权分置”进程的相关政策建议。
  • 三农问题
    武舜臣
    2018, 12(4): 96-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安全保障与“三量齐增”破解看似一致,实则矛盾重重。新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了口粮品种的保护,却强化了稻谷、小麦收储制度改革的谨慎性,进而限制了应对“三量齐增”政策组合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充分阐述“三量齐增”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集中梳理了应对“三量齐增”的中国玉米改革和日本稻米改革两类模式,尝试借鉴已有经验为粮食安全保障下稻谷、小麦的“三量齐增”应对提供可行性建议。
  • 书评
  • 书评
    李萍
    2018, 12(4): 104-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