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经济学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获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05
改革开放40年理论与实践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理论经纬
发展战略研究
体制改革
三农问题
全选
|
改革开放40年理论与实践
Select
改革开放40年理论与实践
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刘诗白
2019, 3(1):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改革开放40年理论与实践
重视理论和实用经济学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大有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周年暨《经济学家》创刊30周年座谈会纪要
《经济学家》编辑部
2019, 2(1):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批判思想及其意义
刘明 李政
2019, 2(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产党宣言》是理解资本、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文献。在该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这一社会经济范畴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权力,还是集体的产物和社会力量的载体。同时,资本逻辑生发的基础与条件、社会历史效应等问题也得到了纲领式的表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并指明了未来“自由人联合体”建构的方略。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定位研究
刘谦 裴小革
2019, 2(1): 17-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定位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核心理论的定位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鲜明体现这一理论体系所产生时代背景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核心理论的定位同样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借鉴马克思在构建其经济学体系时所遵循的原则。以上述两个基本原则为依据,可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具体原因在于:首先,这一理论完整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时所处的具体时代特征——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我国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具体方式的探索自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起就在持续进行;最后,在这一理论体系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收入分配理论等,都是围绕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存在的。
理论经纬
Select
理论经纬
经济学学界史的问题意识、方法论与研究意义
贾根良 兰无双
2019, 2(1):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经济学领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术共同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学界史的发展过程,认为经济学学界史研究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紧扣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并以中国经济学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研究目标。本文提出经济学学界史研究应该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在研究方法上广泛吸收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学学界史进行批判性研究。这样一种经济学学界史的研究具有如下重要现实意义:破除我国经济学界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迷信、推动经济学的多元化改革、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某些特征并推动我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创造性发展。
Select
理论经纬
资本全球化趋势下国家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吗
赵敏
2019, 2(1):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70 年代后,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相关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国家是否能够代表跨国资本的利益,以及国家的职能是否会被跨国机构所替代。20 世纪中后期的生产资本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国家支持下,推动后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在世界经济体系内的扩张。主要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心资本,控制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外围资本。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在促进资本集中的同时加剧了资本间的竞争,国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跨国资本与民族资本对国家权力的争夺、跨国资本之间对跨国机构控制权的竞争依然是在国家框架内进行的。
Select
理论经纬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向何处去——兼论新技术下劳动的一般特征
张新春 董长瑞
2019, 2(1):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形态。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直击资本主义要害,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进行考察,为我们研究现实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在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下,劳动主体、劳动内涵、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劳动的社会功能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并通过生产系统载体变革,催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机遇。这种变化为技术革命中停滞过剩人口向“完整的人”过渡提供了条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兴行业将逐渐兴起,劳动由生存手段向发展手段转变越来越明显,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将是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劳动方式—人的发展”这一哲学纽带的新模式。
发展战略研究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测度研究
李书昊
2019, 2(1):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包含创新驱动、市场主导、结构均衡、绿色环保、资源高效和以人为本6 个子系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度体系,对2016 年中国30 个省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对进程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从分类情况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先型和良好型省份比重较低,而缓慢型和滞后型省份比重较高;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对进程优于中部、西部地区;从障碍子系统识别结果看,创新驱动、资源高效和结构均衡3 个子系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子系统。本研究可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鉴。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经济秩序:中国的新需求与政策思路
安礼伟 马野青
2019, 2(1):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生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善国际经济秩序的现实需求。对于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改善而非否定是中国利益之所在,中国可以通过“以市场换市场”的思路与发达经济体商签双边投资协定的方式,为中国企业获取战略性资产创造可预期的制度环境;通过“中国制造能力加发展中经济体要素禀赋优势”的模式,实现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双赢合作;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非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减少对于外部市场依赖等途径,提升在新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中的博弈力量,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影响力。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高新区如何影响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
张林 高安刚
2019, 9(1): 69-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制度力量嵌入城市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化究竟起到何种作用需要检验。本文运用2003—2016 年中国13 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显著推动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演进,且显著通过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强化了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国家制度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基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国家高新区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体制改革
Select
体制改革
户籍身份、社会分割与居民幸福感——基于不同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崔巍 邱丽颖
2019, 2(1):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GDP 持续高速增长,但并无证据表明我国居民的幸福感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提升。本文从我国的户籍制度出发,对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非农户籍居民而言,社会地位的提升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而对于农业户籍居民而言,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业户籍居民在社会上受到了更加不公正的待遇;而非农业户籍居民则在环境、贫富差距、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方面受到了更大的压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幸福感。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Select
体制改革
供给侧改革下激发企业家创新的微观机制与制度选择
汤吉军 郭砚莉
2019, 2(1): 8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企业家理论。企业家只是类似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对企业的贡献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究其原因,是源于新古典经济模型是一个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经济人模型,通过相对价格机制就会实现帕累托最优,因而看不到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一旦摒弃完全理性和完全知识这一苛刻假设,将不确定性和沉淀成本置于经济分析中心就会发现,滞后、寡头垄断、敲竹杠、承诺升级等严重阻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激发企业家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关键在于加强沉淀成本与不确定性管理,使市场在配置企业家创新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问题
Select
三农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
许彩玲 李建建
2019, 2(1): 9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党中央用“城乡融合”来界定和推动城乡关系的发展,是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选择,既符合历史的逻辑,也符合理论的逻辑。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把城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放在开放的、公平的、公正的发展环境中,让城乡资源要素对流畅通、产业联系紧密、功能互补互促,推动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向一体化方向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城市的单极发展,而是城乡两极的协同交融发展。因而,城乡融合发展不能只依靠城市的单向带动,而是需要城乡双向共同推进。
Select
三农问题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
卓玛草
2019, 2(1): 104-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如“鸟之双冀、车之双轮”,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新定位、战略新思想、发展新思路。城乡关系重塑以“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融合”的逻辑主线进入新时代。只有牢牢把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三农”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 三农’问题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民工‘ 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城乡‘ 共生互动’的融合发展问题”的理论依据;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独特机制和“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道路的模式选择,才能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实现“统筹融合式、共生可持续、包容一体化、高效高质量”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