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
    芦千文
    2019, 1(11): 5-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战略性产业,形成的标志是农村改革初期以农业服务户为主的市场化服务主体大量生成。经过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几个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这既是农业现代化规律的阶段性呈现,也有着特定的经济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形成了中国小农户兼业化、服务化、规模化三个分化方向,以及服务链接型、土地集中型相辅相成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小农户将会贯穿中国农业现代化全程,决定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推动力量。要加快构建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天宇
    2019, 1(11): 1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现有文献对此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解释。本文利用2008—2016 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解了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大,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可归因于居民储蓄动机的变化、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和红利支出的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消费的刚性上升。由于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上述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都将是长期趋势。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这就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投资效率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慧君
    2019, 12(11): 2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一种发展导向型国家治理模式。在“发展共识”的引领下,中国特色发展型政府、稳定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和有序社会持续互动所形成的国家治理结构,将内部的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条件以及外部发展环境汇聚并转化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国家治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发展型政府转型升级,建立市场增进型治理结构,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建立起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司增绰 周坤 邵军
    2019, 1(11): 3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EPII BACI 数据库,本文利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与一步法估计的贸易非效率模型实证分析了2008—2016 年中国进口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从自然因素影响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均GDP、出口国人均GDP、出口国人口规模对中国进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中国人口总数、人口加权距离、语言障碍对中国进口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从人为因素影响的角度来看,出口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贸易自由度差异、政府开支差异对进口贸易非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非效率受货币自由度差异的抑制作用则较明显。中国进口贸易的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国别间与区域间异质性显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极化现象。中国进口贸易潜力和拓展贸易潜力整体呈现增强态势,但近些年呈现减弱态势,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了极化现象。在中国进口贸易战略性升格背景下清楚中国进口贸易效率现实和中国进口贸易理论潜力,是进口贸易扩大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
  • 理论经纬
    齐良书 刘岚
    2019, 1(11): 4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2013 年的CMDS 和CHIP 数据,研究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群体的工作时间及其差距。我国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总体上偏长,且户籍差距明显。采用基于非参数匹配的分解方法对工作时间的户籍差距进行分解的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小时工资时,外地城镇男、外地城镇女、外地农村男、外地农村女性劳动者与同性别本地户籍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差距中,户籍歧视分别占61%、8%、63%和45%。将小时工资纳入考虑后,上述四个群体在工作时间方面受歧视程度分别上升到91%、35%、90%和72%。工作时间的户籍歧视与小时工资有紧密联系,与其他就业特征(职业、行业、单位所有制)也有一定关系。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魏作磊 刘海燕
    2019, 1(11): 55-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2006—2016 年间中国285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服务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服务业比重上升与经济增速总体上呈正向关系。分行业来看,生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速正相关,生活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速负相关。通过门槛模型进一步检验不同人力资本水平下服务业比重与经济增速的相关关系表明,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服务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速的正向影响由不显著逐渐转为显著,最终呈现“J”型相关关系。在数字化经济背景下,服务业比重上升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 发展战略研究
    王慧艳 李新运 徐银良
    2019, 1(11): 64-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系统论角度把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复杂系统过程分解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由此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运用网络WSBM 模型对中国30 个省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水平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目前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绩效水平偏低,地区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东北最低。(2)ArcGIS 平台下对各地区总效率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发现各地区总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区域分别呈带状和团簇状分布。(3)从两阶段效率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高于科技创新效率,子阶段效率与总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总效率受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程度高。(4)影响因素中,R&D 经费投入、人均GDP、对外开放度显著影响总效率及两阶段效率;科技服务水平、劳动者素质与总效率、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政府投入对总效率、科技创新效率呈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市场化水平对总效率、两阶段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杨记军 徐乙尹 黄皓月
    2019, 1(11): 75-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问题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的不足,本文基于“M 型”组织理论全新视角,在文献上首次创新地提出一种新的国企改革模式—国有企业“事业部制”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针对同时具有商业类和公益类两种业务的混合类国有企业,企业在内部设置一个单独的事业部(M 型)组织结构单元,独立运营且独立核算商业类业务或公益类业务的经营业绩,实现两类业务的准确界定和绩效考核。这一改革模式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改革模式对国有企业承担公益或政策性业务这一政策性负担引起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解决不足的难题,为当前中央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改革推广模式。
  • 体制改革
    李培
    2019, 1(11): 84-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是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公共政策议题。当前我国社保基金治理中存在着基金长期收支平衡治理难度大、基金高层级统筹运行治理障碍多、基金管理体制健全治理压力大等主要难题。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后亟需加强规范制度建设,完善优化治理机制,要进一步从明确国有资本承接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社保基金功能、协调承接主体与社保基金之间功能关系和加强两者的制度融合等方面重构国资划转后社保基金治理的机制,以提高社保基金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国有资本划转长期性、可持续、高质量实施。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李鹏
    2019, 1(11): 93-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与银行内部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交叉融合,变身为“银行的影子”,部分替代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当前,现有的影子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已经难以应对其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挑战。因此,亟需对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强化对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具体而言,在空间维度上,加强影子银行风险事前监管,扩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限制共同风险敞口;在时间维度上,完善逆周期资本工具,强化流动性监管。同时,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需在监管主体、监管目标、监管工具和监管信息等方面与微观审慎监管密切协调配合,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效力。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孙晓华 郑辉
    2019, 1(11): 104-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丰裕的自然资源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会引起“荷兰病”而使资源型地区陷入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困境,如何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美国的休斯顿与匹兹堡、挪威的斯塔万格和印尼的苏门答腊为例,基于自然资源的要素禀赋分析了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形成原因,讨论了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带来的产业结构特征与发展困境,进而根据转型发展的历程和战略举措,总结出产业多样化+轨道跃迁的美国模式、产业规制+绿色经济的挪威模式、供需调节+出口升级+引资多元的印尼模式,从而为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