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王娜 曹丽莹
    2019, 1(2):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为理论来源、以青年和执政经历为实践基础。具有立足实践的思想来源、一心为民的思想基调,并且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思想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新时代“三农”工作要落到实处、立足农民、坚持新发展理念。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姬旭辉
    2019, 1(2): 1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在资本流通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调节中枢”的重要功能,能够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但是由于金融和虚拟资本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虚拟资本的价格容易与现实资本价值相背离,并引发金融风险。金融部门的膨胀会从生产部门转移大量利润,从而减少可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利于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的系统性爆发还会严重影响和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和引导,促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严格控制经济过度金融化的趋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张鹏
    2019, 1(2): 2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组织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实践表明,人类经济活动在不确定性前提下,局部资源配置低效与潜在整体资源配置高效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信息技术和市场结构一同变革演化的主要推动力,而变革的突破口在于通过活跃的、动态的技术要素创新作用的发挥来不断优化整体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数字经济形态是经济系统中技术、组织和制度
    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宏观涌现,这一过程中基于技术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为导向的人类经济活动的高度协调和互动所塑造的新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化,则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数字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逻辑的揭示,既是当前本土经济学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机遇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 理论经纬
    陈明明 张国胜 郑猛
    2019, 1(2): 3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胜劣汰”与“劣胜优汰”的技术选择并存于技术发展史,而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解释该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构建技术选择动力方程,将技术异质性、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技术需求统一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初步探析市场是如何在生产成本相同但其产品质量不同的技术个体之间进行选择的。研究发现:第一,在消费者更换高质量产品所获净收益为正时,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个体在技术个体群中的权重不断上升,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技术个体权重不断下降。第二,在消费者更换高质量产品所获净收益为负时,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技术个体权重持续上升,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个体权重趋于下降。第三,在消费者更换高质量产品所获净收益为零时,生产产品质量各异的不同技术个体并存于市场,技术个体群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特点。第四,技术或产品市场完善程度的提高将加速净收益为正或为负时的技术个体群结构变迁速率。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邓金钱 李雪娇
    2019, 1(2):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本文首先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梳理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及其由区域开发式扶贫向精准扶贫演进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形成、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科学地总结了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和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做出了一系列经典论述,把改革开放四十年扶贫开发实践升华为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成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引。
  • 发展战略研究
    李言 毛丰付
    2019, 1(2): 5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经历了由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的转变。本文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两个层面出发,结合协调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以非均衡发展为导向,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度逐渐提高;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区域经济结构稳步升级,但区域经济结构协调度先升后降。(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协调发展为导向,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逐渐超越东部地区,且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占比先降后升,且区域经济结构协调度也是先降后升。(3)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结构协调度之间存在负面的互动效应,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步性。
  • 发展战略研究
    荆文君 孙宝文
    2019, 1(2): 6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及相应新兴技术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在梳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在微观层面,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以形成兼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匹配供需,形成更完善的价格机制,由此提高经济的均衡水平。在宏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三条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即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还具有一种类似斯密提出的自增长模式。最后,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匹配机制与创新激励。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方达
    2019, 1(2): 7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试点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尝试。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首先从资本、信用与收入视角入手,讨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本质,以及对农业投资、资本周转、信用格局和不同农业经营者收入的影响,并明确三个视角之间以农业生产流通环节为基础的逻辑关系。其次,农地经营权抵押在不同视角层面分别面临着抵押意愿不足、风险控制困难、负担沉重的困境。最后指出要从健全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入信贷保险以及各贷款主体差异性对待等途径来稳步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工作。
  • 三农问题
    王文龙
    2019, 1(2): 8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战略的多变导致农业出现生产力真空,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只有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充分认识地区差异与农民工代际更替对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战略,并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纠正政府的错位、越位,减少政府的缺位,未雨绸缪地为农民工代际更替对中国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准备,积极地为城市生产要素下乡创造良好条件,才能有效兼顾农业发展的三重目标,避免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粮食安全与社会危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李成 王东阳
    2019, 1(2): 9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推演经济增长高速阶段与减速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使用2005—2016 年间40 家中资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进行分阶段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高速阶段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力受到削弱。我国经济增长减速阶段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引导效应较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效力较强,同时表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即三种货币政策调控均未引起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客观认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机理和现实,有助于货币当局实施差异化的调控方式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有效。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张巍 王英伦 刘东浩
    2019, 1(2): 103-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的十周年间,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实力也经历了深刻地调整与重塑。基于由24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金融实力评价体系,本文从广度、集中度、影响力和稳定性的四个维度来评价一国金融实力,并对次贷危机前后10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日英德)的金融实力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对世界五个主要经济体金融实力的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金融实力相比过去十年已有显著提高,跃居世界第二金融强国,而日德的金融实力在这十年间出现了较明显地衰退。此外,次贷危机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美国的金融实力,但目前看美国实力仍然显著强于其他大国,一超独霸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依然难以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