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富胜 吴越
    2019, 1(6):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能够广泛采集和匹配信息的数字平台,零工经济实现了众包劳动和按需服务的大规模组织,是一种符合资本弹性积累要求而产生的新型用工关系。在零工经济中,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但需要接受“独立承包商”的地位并付出社会保障缺失的代价。零工经济为高技能劳动者和兼职劳动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总收入。低技能全职零工劳动者则迫于生活和竞争的压力主动选择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工作强度的增大,日益面临收入和工作日程的不稳定化。只有考虑多方利益对零工经济进行规制和引导,才能使应用新技术的零工经济实现劳资双赢。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苏剑 陈阳
    2019, 1(6):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创新。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总供求模型为理论基础,可以分为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三个部分,其中需求管理主要包括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需求型创新、需求侧改革,供给管理主要包括要素价格政策、财政政策、供给型创新、供给侧改革,市场环境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改革”和在既定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环境微调政策”。本文以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文件为例,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具体应用,并结合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探讨了中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创新之处。
  • 理论经纬
    杨淼 雷家骕
    2019, 1(6):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诠释经济周期理论,本文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景气的机理开展研究。运用OECD 科技统计数据和合成指数方法构造五国科技创新景气指数(TCI),用其代表科技创新周期;运用GDP 增长率数据构造GDP 增长率换算指数(ECI),用其代表经济周期;对两个指数在中、短周期内的因果关系、时差关系、波动特征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验证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诠释经济周期理论在中、短周期内的现实存在性,为下一步构造“基于景气状态的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指数”奠定坚实的数理基础。
  • 理论经纬
    季书涵 朱英明
    2019, 1(6): 3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错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力,而环境污染也会使行业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受阻,为研究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时,产业集聚与资源错配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0—2013 年数据,通过中介模型、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资源错配情况下,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会被环境污染削弱,且产业集聚不利于资源错配时,环境污染更会加剧错配。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能够在产业集聚影响资源错配的过程中形成三个门槛点,将不同行业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本文结合分析结论,对如何控制污染排放从而取得产业高效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郭晗
    2019, 1(6): 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和经济结构的非均质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征。本文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内涵出发,将结构因素纳入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计算中发现,中国近年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处于下滑状态,这导致实际经济增长下降,需要从结构转换角度改善经济供给面,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结构转换的同步效应、配置效应和溢出效应归纳了结构转换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一般性逻辑机理,并分别从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维度分析了以结构转换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理论机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转型路径。
  • 发展战略研究
    刘淑春
    2019, 1(6):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中国与美国共同构成全球数字经济的“双子星”,但中国数字经济远未取得绝对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出现“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不够强,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突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必须聚焦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建设数字经济重大战略平台,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提升数字技术对三大产业的融合度与渗透力。更深层次的是要打破制约数字化生产力发展和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建设的政策制度障碍,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和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机制。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杨振
    2019, 1(6): 6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管行政性还是市场化去产能政策,对企业家预期和企业生产决策都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从产能控制权视角出发,研究了产能调控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家预期。研究发现,我国产能调控衍生出了市场体系中并不需要人为界定的产能控制权,如产能审批权、过剩和落后产能界定权、淘汰指标分配权以及依附于环境污染权的企业生产经营权。监管机构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权,而这是改变企业家预期的关键变量。当去产能和污染防治双重硬约束叠加,稳定企业家预期是当务之急,清晰厘定环境污染权和企业生产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关系是关键,还应明确和限制监管机构及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 体制改革
    李明敏 李秉祥 惠祥
    2019, 1(6): 7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新一轮混改的目标在于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协同效应,即要求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源与民营资源实现有效融合,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共生关系。本文以中国联通混改方案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发展困境与资源约束是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的共生驱动,以双方资源相关性及优势互补性为共生条件,在治理结构优化、宏观政策引导、市场竞争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内外部共生环境下,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一体化的共生关系得以建立,并能够实现互惠共生。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董竹 周悦
    2019, 1(6): 8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金融体系作为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金融效率不断提高,金融规模逐渐扩大,金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但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波动剧烈,反映出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的效率较低。本文从金融效率、金融结构、金融规模三个维度共9 个指标来评价金融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了2008—2017年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最高,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逐年下降表明二者匹配错位。可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把金融资金高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并着力防范金融风险。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闫周府 吴方卫
    2019, 1(6): 9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有必要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为充分考虑乡村振兴的共性特征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由5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分项指标和43 个三级分项指标为基础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为避免主观随机因素干扰,同时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变量遗漏对计量偏差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两种方法综合赋权得到。研究进一步对中国及各省份乡村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评估,研究结论也可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参考。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葛浩阳
    2019, 1(6): 104-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丹尼·罗德里克的全球经济“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描述了经济全球化、民主政体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不过,这一理论更多的只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上做了直观地分析,尚未揭示出矛盾的实质。民主政体和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和劳动关系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博弈规则下的展开,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定的产物,并不具有一般性。因此,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也就只具有特殊性,并非一定无可避免。问题的根本不是在三者之间做表面上的艰难取舍,而是要考虑构建的是有利于资本还是有利于劳动的经济全球化,只有普惠型的经济全球化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元悖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