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逄锦聚
    2020, 3(1): 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制度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政治经济学学科优势,加强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由根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经济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首先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伟大创新的实践和理论依据,以及对新时代实践发展的指导意义;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和重要经济制度的探索和阐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的,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为此作出贡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付文军 谭兴林
    2020, 3(1): 13-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著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通过分析70 年来学界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成果,既可以直观看出当代中国《资本论》研究的发文数量、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和理论阵地等具体情况,又可以准确把握学界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主题、范式、特点、阶段和趋势。在70 年的研究历程中,我国的学者们不仅展开了对资本及其逻辑、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经济等问题的集中探讨,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模式。虽然我们在《资本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学科对话、学术话语权、持续性研究、批判性反思和原创性成果等方面还需继续努力。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立足新时代的现实状况,在理论和现实的激荡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李杰
    2020, 3(1): 24-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基于21 世纪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发展的新世情及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国情判断基础上,从体系结构、战略范畴目标、战略步骤三方位创新建构了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建构了系统层-方位层-分位层纵向结构和各层横向协调的现代化战略体系,将现代化经济体系首次从现代化体系中独立出来单独部署。其次,创新性发展了现代化战略范畴及战略目标,凸显了现代化战略范畴之生态效应及制度支撑,现代化战略目标由“四质”拓展为“五质”,范畴与目标内在统一,提高了目标要求。再次,调整了现代化战略步骤,变原有的小三步为1+2 步,步骤时区及目标相应调整。习近平现代化新体系体现了高质量创新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观。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
    刘家强 刘昌宇 唐代盛
    2020, 3(1): 3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城市化的演进逻辑体现为人本主义的兴起、市场化方式的介入、“马丘比丘宪章”理念的植入和社会基础的统一性,城市化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城市目标模式、城市经济模式、城市道路模式、城市管理模式、城市体系模式和城市生态模式的转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做实国家战略城市群的基础大都市区的发展,让更多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城市化由“雅典宪章”向“马丘比丘宪章”的演进,城市化模式由此演化为“结构形态转换型”;另一方面实现从“单向性”城市化向“双向性”城市化转型,设计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对等配置的城乡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和“乡贤文化”的回归,做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崛起。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余杰 范从来
    2020, 3(1): 44-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华诞之际,卫兴华等三人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的称号。“人民”二字贯穿卫兴华教授60 余年的教学和研究,他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目标,始终坚守“效率与公平并重”这一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卫兴华教授既是人民的教育家,也是人民的经济学家,深入学习和领会卫兴华教授的经济学思想,对于深化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理论经纬
    王梦菲 张昕蔚
    2020, 3(1): 52-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变革作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得以长久进行的基本条件。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通用性技术的发展,技术变革正更广泛地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起点,在分析传统技术变革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的新特征,对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通用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赋能,正在重塑传统的生产模式,使整个生产过程朝网络化、协同化、生态化方向演变,其在加速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进程的同时亦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非均衡性。
  • 理论经纬
    蒲德祥 傅红春
    2020, 3(1): 59-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历史之问的解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对新时代“初心和使命”作出了创造性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是“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经济学;是“劳动创造幸福”的经济学;是“发展谋求幸福”的经济学。这体现了党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刘泽黎
    2020, 3(1): 68-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信用制度的高度发达之上。信用制度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在形式、作用和风险防控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网贷平台爆雷事件的频发也暴露了互联网金融的隐患。对于互联网技术与制度结合下的信用所发生的变化,现有文献关注较少。本文从马克思信用理论出发,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起点,探讨互联网信用制度的新特征和新作用,并分析信用制度与互联网结合的新信用制度形式在风险防控中的困境。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一种同时包含技术和制度双重意义的信用形式正逐步形成。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张明斗 曲峻熙
    2020, 3(1): 77-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人口总量与经济规模的二维空间体系探索性分析了广义城市收缩,并对其生成逻辑进行深入探讨,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经济收缩主要集中于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而人口收缩主要集中于东北、中部以及川渝地区。从人口收缩与经济收缩的双重视角来看,中国广义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特征分别表现为集中于东北与内蒙古地区的衰退区、分布于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的聚集区、散布于中部地区的调整区以及广泛呈现增长状态的增长极。广义城市收缩表现出了内在的生成逻辑,本文考虑了经济、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对城市转型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其内在的机制、类型演变过程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扮演,以实现广义城市收缩向增长极的合理转化。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刘向东 米壮
    2020, 3(1): 8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判断我国的消费升级状况,对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消费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与现实状况,首先说明了单纯使用消费结构方法考察消费升级的局限性,然后引入“基本-非基本消费”概念构建了一个判断消费升级状况的新分析框架,进而深入分析和判断我国消费的现状。文章使用CGSS 数据和ELES 模型计算出我国当前的基本和非基本消费,代入分析框架后发现我国整体处于消费升级状况,但收入位于28%以下的低收入阶层面临着消费降级的处境,同时,农村地区的家庭也面临着消费降级的状况。另一方面,医疗、教育这两项服务性消费的刚性支出进一步恶化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情况。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米运生 罗必良 徐俊丽
    2020, 3(1): 98-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集体所有权被认为是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基础,但因为如下问题而亟待深入改革:教条式“坚持”、形式化“落实”和虚无化“完善”。本文认为,基于历史经验、实践诉求和操作可行性,需要从功能角度出发推进农地集体所有权改革。“坚持”就是以服务“三农”、发展生产力和弥补市场失灵的实践标准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落实”的重点是明确农地集体所有权人即承包户以完整财产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产权行使主体且经授权而拥有监督、管理农地之事权,作为中心签约者而服务于农业规模化。“完善”的主要内容是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对等的事权与财权,厘清自治组织和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同时亦需推进农地监管体制和征地制度等配套改革。
  • 三农问题
    蒋和平 尧珏 蒋黎
    2020, 3(1): 110-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改革视角,从粮食生产和消费角度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观念的四个重点:即粮食生产应构建一套保障粮食安全的供需改革双轨机制,从注重粮食供给的数量安全转向兼顾供给价格安全和粮农收入安全,由主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向保障流通安全和储备安全转变以及粮食生产方式由耕地粮食向立体粮食转变。最后,文章提出了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未来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包括切实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适度调整品种布局,引入粮食市场化观念,促进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水平,推进粮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等。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潘家栋
    2020, 3(1): 119-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美经济共生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但共生的非对称性也诱发了贸易摩擦。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采用Logistic 模型测算中美经济共生模式,并从共生非对称性的维度切入剖析中美贸易摩擦的诱发机制。结论表明:中美两国经济共生不断向互利共生模式演进,但两国的共生存在非对称性,诱发了中美贸易摩擦。贸易规模和结构上的不均衡导致了贸易界面共生的非对称性,而投资规模及投资动机的不一致导致了投资界面共生的非对称性,由此招致了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据此,本文认为应对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在于调整中美两国经济共生关系,使其达到新的平衡点,具体包括加快自主创新、加强谈判与协商、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及加大进口贸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