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杨世伟
    2020, 1(9): 5-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深刻回答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安全和国际金融治理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金融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金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两大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强国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三项中心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四个重要原则: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的金融改革发展安全的正确方向;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金融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做好新时代中国金融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任瑞敏
    2020, 1(9): 1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出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只有在以资本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地出现。当代资本的金融化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体现,是资本在超越自身限制的过程中生成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在流通中面临三重限制:(1)消费;(2)现有等价物;(3)市场范围。金融在流通中的嵌入缘起于资本对这些限制的超越,信用基础的扩大使金融能够与技术和制度相互协调,打造新的运行机制,从而形塑了以金融规则为约束的制度安排。然而,流通中的限制根源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资本的金融化并不能彻底解决流通中的限制,但其仍然具有相对强劲的发展趋势,因为金融的社会性能够跨越制度的属性组合资源,从形式上调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但会导向一个虚拟化的经济模式,实质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理论经纬
    安礼伟 张二震
    2020, 1(9): 23-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全面实现对外开放,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事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得以长期快速发展。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待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大变局,其本质是世界经济进入了“规则重塑期”;“开放”已经具备了新的内涵,要素分工是全球价值链分工背后的本质特征,开放由市场开放转向生产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由制造业开放向服务业开放延伸以及由双边开放转向结构性共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开放新内涵的内生要求,反映了开放的结构性共存特征,有利于避免“囚徒困境”式国际竞争的出现;世界经济进入“规则重塑期”,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对于国际经济治理新体系有自身利益需求,也必然为公正合理新规则的制定做出自身贡献;中国已经从“对外开放”阶段逐步转向“开放发展”阶段,其中重视“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将是重要趋势。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杨荣海 石健
    2020, 1(9): 3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三元悖论”基础上,构建人民币参照美元、欧元和日元的ARDL 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和资本账户开放在人民币加入SDR 前后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以讨论“悖论”之间应当如何权衡来避免给中国金融安全带来影响。文章得到的结论是:首先,货币政策独立性对金融安全有一定程度显著的正向影响,加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可以提升金融安全;其次,汇率稳定性对金融安全没有显著影响;再次,实际资本账户开放,以及2016 年10 月加入SDR 以来的实际资本账户开放可以明显提升金融安全。最后,2016 年10 月人民币加入SDR 对中国金融安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认为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将重点放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和开放资本自由流动兼顾方面,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金融安全。
  • 金融问题研究
    吕承超 宋洁
    2020, 1(9): 4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关系数据分析范式,采用1990—2017 年我国31 个省份数据,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分年度、分地区四个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全样本来看,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地区差距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具有负向作用,金融结构的地区差距发挥正向作用,其影响强度较大,仅次于城镇化;分时期来看,金融结构的地区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发挥的作用由正向转变为负向,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始终发挥负向作用;分年度来看,金融结构的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在长期呈现倒“U”形关系,金融规模的贡献度有所上升,金融发展成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力量,而资本存量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度持续下降,城镇化和对外开放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主导力量;分地区来看,金融结构的地区差距对东部地区经济差距发挥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强度最大,金融效率的地区差距对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发挥负向作用,政府行为是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方莹莹 刘戒骄
    2020, 1(9): 5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CNKI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2003—2020 年开放式创新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 Space 软件进行多数据库的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凸显词分析等多种文献计量方法,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从产业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创新绩效、自主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及开放式创新社区六大视角剖析了中国开放式创新与产业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开放式创新与产业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不足,明确了未来研究方向。站在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历史节点,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创新系统会产生何种影响、政府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将发挥何种作用以及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如何进行融通创新等问题。
  • 发展战略研究
    毛中根 谢迟 叶胥
    2020, 1(9): 64-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消费是指由数字技术驱动,满足人们信息化、智能化、多维融合等服务需要的行为过程。本文从新消费主体、新消费领域、新消费技术、新消费模式、新消费关系、新消费制度等方面阐释新消费的核心要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消费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是新消费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动力源泉、主线路径。新消费具备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经济社会功能。当前,新消费发展呈现出消费数量激增、消费结构高端、消费方式多元、消费受众下沉、消费环境优良等特点,但还存在消费主体能力不充分客群不平衡、消费客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消费环境监管不及时配套不完善等短板。从培育新消费客群、推动新消费转型、升级新消费供应、优化新消费环境、强化新消费配套、完善新消费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新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取向。
  • 发展战略研究
    赵星 王林辉
    2020, 1(9): 75-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6—2017 年中国286 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中国城市创新集聚空间演化趋势及成因,重点关注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集聚的影响及其引发辐射效应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创新集聚呈现显著的极化现象,主要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为创新极核城市,取决于城市内部创新资源丰裕程度,其中研发机构的研发投入发挥关键作用。(2)知识溢出引发辐射效应,导致中国城市创新集聚由极化特征逐渐演化为多中心网络化的特征,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回归后,结论依旧稳健。(3)不同城市圈知识溢出辐射效应空间特征表现出非一致性,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呈倒U 型关系,分别在125 千米和150 千米地域内达到峰值,京津冀城市圈空间特征不显著。(4)知识溢出对城市属性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研发水平领先城市、中心城市和规模较大城市的作用更为显著。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杨思莹
    2020, 1(9): 85-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仅事关我国创新强国目标的实现,更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之重器。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大规模、小质量”的“虚胖”问题,为了提高创新型经济发展质量,必须把握主要矛盾,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无论是从科技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济理论出发,还是从各国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具体来讲,政府应当通过强化基础知识供给、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优化政府创新战略、重塑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及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等方式助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还应当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一般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产学研之间、国企创新与民企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关系。
  • 体制改革
    王俊豪 金暄暄
    2020, 1(9): 95-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监管体制深化改革是近年来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和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内容。中国能源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研究表明,现有能源监管体制还存在能源监管法规难以满足能源监管需要、能源监管机构缺乏明确的监管职责、尚未形成科学的能源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等突出问题。中国能源监管机构改革可分阶段采取近期与远期目标模式,以渐进式推进能源监管体制整体改革。为实现上述改革目标,需要从多方面深化能源监管体制改革。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广财 张世虎 顾海英
    2020, 1(9): 104-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彻底退出农地实现完全的城市化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微观调查数据,考察农户收入对农地退出的影响及土地保障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样本地区31%的农户愿意有偿退出农地,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农地退出意愿越低,农户收入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户愿意退出农地的概率下降5.2%。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农户收入水平会强化农户土地保障认知,进而降低其农地退出意愿。基于此,本文认为,城镇化过程中“一刀切”的土地有偿退出政策可能导致土地退出的逆选择,政府应当考虑农民异质性行为,妥善设计农地退出制度,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李弦
    2020, 1(9): 117-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劳动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对其进行学术前沿的追踪也是把数字劳动的研究向纵深处推进的一个有效方式。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数字劳动的研究在其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基本框架、具体案例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在研究进路、研究方式、研究重点上还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生产性劳动、剩余价值的来源等问题上也是争议不断。为了更好地研究数字劳动,我们必须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框架的重要性,加强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视阈融合”,并进一步探索突破数字劳动异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