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
  •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
    蒋淑晴
    2021, 1(10): 5-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奠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与前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新时代的推进与深化四个发展阶段。百年来,党对合作化性质的认识日益成熟,对合作化发展中公有制的理解更切实际,对农民首创精神愈加尊重,逐渐从传统合作化走向新型合作化,丰富完善了合作化的理论体系。百年大党探索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业合作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引: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注重合作化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革相联系;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以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为根本导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齐昊 李钟瑾
    2021, 1(10): 1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风险资本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在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为平台经济的金融化,并对其历史背景、积累逻辑和内在矛盾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新技术的发展、后危机时代资本与劳动力的双重过剩,以及风险资本制度的成熟与扩散构成了平台经济金融化的历史背景。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平台企业为提升金融估值而过度扩张,形成估值驱动型积累模式。金融化使平台经济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加深了金融资本投机逻辑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曾敏 何德旭
    2021, 1(10): 23-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国有资本持股民营企业为视角,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存在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整体上减少了公司对商业信用的使用,支持了“替代性融资”假说;对身处竞争性行业和市场地位较高的民营企业而言,国有资本参股分别提升和降低了公司对商业信用的提供,支持了“竞争力”假说和“买方市场”假说。国资持股影响商业信用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扩大了公司的短期贷款规模以及提升了公司的经营利润率继而提高了公司的市场地位。本文辨析了商业信用的主流理论,丰富了“双向混改”的经济后果研究,为国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借鉴。
  • 理论经纬
    南楠 程中海
    2021, 1(10): 3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倒逼顶层设计上对部分传统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宏观经济思路进行反思,引发了学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关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国内贸易繁荣是实现国内市场统一的重要途径。本文首次对国内贸易的本质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系统诠释,甄别国内贸易相似概念及其异同,开创性地对已有国内贸易的测算方法加以拓展,并比较不同测算方法的优劣和差异。当前,学术界对于国内贸易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不同估算方法对中国国内贸易的衡量偏误较大。该研究为推动国内贸易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探索,对各地区的经济决策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理论经纬
    李治国 王杰
    2021, 1(10): 4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深刻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配置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从企业和城市层面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和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的双重效应,对企业和城市整体的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城市规模以及区域位置等方面具有异质特征,且动态边际效应渐趋强化;数据要素优化配置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其中,数据开发应用和数据传播共享的渠道效应最为突出。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彭绪庶
    2021, 3(10): 5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央行数字货币是主权货币的数字化,具有完整主权货币法律地位、功能和权利,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有本质区别。私人数字货币的竞争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拉动和互联网巨头的创新驱动等是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共同推动力。考虑到央行数字货币创新的全方位影响与风险挑战,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方案应把金融稳定放在第一位,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而不是追求先发优势或技术优势;应谨慎看待“去中心化”,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兼顾现代货币大规模、高频率和及时性交易的效率需求;应有序推动先进技术应用和央行数字货币创新应用,为第三方支付等市场主体创新和不同用户需求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央行数字货币的包容性。
  • 金融问题研究
    周少甫 孟雪珂
    2021, 1(10): 6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升级对于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本文采用DFM 提取不可观测因子度量金融周期和供给冲击,利用QUAIDS模型和ILLS估计考察金融周期和供给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主要阻碍在于供给端,发展性消费呈顺周期变化,但正向供给冲击力度并未达到促使城镇居民增加发展性消费;各类消费品价格和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房屋依然主要是作为投资品,对发展性消费存在挤出效应。应实施结构性金融周期调控政策和结构性价格调控政策等措施推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高丽娜 蒋伏心
    2021, 1(10): 7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格局的重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主导下的过程与内生结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发展阶段转换、更高起点上的主动战略选择,是经济发展模式演进的内在要求、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耦合。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质变、技术结构的不确定性及国际市场的风险性等多因素的动态演变,驱动着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及发展模式的演进,是重塑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在审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经济发展模式演进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着力于克服惯性、化解粘性,强化韧性、增强弹性的路径优化,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化。
  • 发展战略研究
    汪旭晖 赵博
    2021, 1(10): 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流通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其引领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下更加凸显,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双视角,综合解读了新发展格局下流通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机制,即以流通创新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以现代流通业引领供给端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流通业推动需求侧优化,全面实现消费升级;打造供需动态平衡匹配的强大国内市场,推进“双循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流通业创新发展,增强强大国内市场的“虹吸效应”;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高品质工业品需求;充分发挥流通业联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打造世界市场的国际合作新地位;进一步推动流通法制环境创新优化,夯实强大国内市场的制度基础的政策建议。
  • 发展战略研究
    于立宏 金环
    2021, 1(10): 90-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发现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创业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引领是示范基地发挥创新创业政策效果的重要途径。空间杜宾效应检验显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促进了本地城市创新创业水平提升,而且对相邻城市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都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城市创新创业,对邻近地区也具有溢出效应,而人力资本则对邻近城市的创新创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全毅 张婷玉
    2021, 1(10): 100-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为应对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剧变与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推出的战略措施,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变化新趋势分类分批展开系统化协同改革与差异化探索试验,取得显著成绩。当前为因应中美博弈加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治理区域化与碎片化趋势,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当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特色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明皓 叶敬忠
    2021, 1(10): 110-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在贫困质态转轨、共同富裕理念导向以及“三农”工作重心转移背景下所产生的重要战略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构建包括从顶层到基层的全方位巩固机制、贫困与非贫困统筹的全领域拓展机制以及从防贫到振兴的全过程接续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安排则需要充分回应衔接政策体系设计、政策执行保障和政策调适创新的问题,只有建立基础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衔接政策体系、构筑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资源供给协同化的政策保障以及依托政策分类调适平抑衔接政策波动才能真正实现二者衔接的灵活性、顺畅性和稳定性。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郭威 刘晓阳
    2021, 1(10): 119-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银行估测2020 年全球经济实际缩减4.3%,几乎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三倍。回顾二战以来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风险,不难发现:风险的产生与彼时的全球经济治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和滞后性,无从有效解决国际经济问题,也无法实时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另一方面,风险倒逼的催化效应时常发生,风险的产生也在助推着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变迁。本文将全球经济治理三个阶段,围绕轴心货币、失允标准、共识危机三个因素,分析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境,从内在要求、现实选择、必然趋向三个角度梳理其演进逻辑。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力求由积极参与者向主导塑造者转变,积极构建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控“防火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标准制定;努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