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绍元 史春林
    2021, 1(2): 5-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列宁对外贸易思想是苏维埃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苏俄人民生活水平的方案,包括建立对外贸易关系、研判国内外形势、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和灵活运用西方资本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实现经贸往来的开放性、维护人民利益的主体性以及针对国际贸易错误理念的批判性等特征,这对当前中国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贸易理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贸易格局、打造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王蔚
    2021, 1(2): 15-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以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为分析范式研究可见,作为一般的生产过程,数字经济泛指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总体,也包含制造和使用数据这一过程本身;作为特殊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运行的数字经济,就是数字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备三个显著特征:生产界限模糊、进行数据控制以及存在全方位监视。由于劳动过程的新变化,从事数字劳动的数字劳工的整体境遇实际上未由于工作场地变得灵活而更好,反而是更糟。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境况,情绪劳动以及情绪剥削问题开始凸显。通过分析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本文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主中的自主”的假象。
  • 理论经纬
    徐澈
    2021, 1(2): 2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循环战略的实施和国际环境的转变表明出口依存型产业市场将面临重大的转折和重构。本文利用2017 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各部门出口额占总产出比例,筛选出对国际市场变动相对敏感的出口依存型产业。通过计算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的产出系数,识别出以出口依存型部门为终端的上游产业并将其合并。利用UCINET 软件分析计算出口依存型产业链各种中心度,分析其特征。设定出口依存型产业链终端部门的出口额变动场景,计算出口额变动形成的冲击在整个产业链扩散后造成的压力。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体系的宽厚纵深使得中国能够较大程度上承受出口市场变动带来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韧性。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陈劲 阳镇
    2021, 1(2): 3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战略与新发展格局下,系统提升我国产业链安全性以及破解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意义重大。产业技术政策是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融合点,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技术政策面临政策的功能定位、政策的内容体系以及政策的实施目标三大层面的缺陷,体现为产业技术政策的强选择性导致创新资源配置扭曲化、产业共性技术政策内容缺失导致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及产业链的安全性支撑不足、产业技术政策的政策实施过程对公平竞争秩序的偏离等多重后果。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技术政策要着力于弱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强选择性,并着力于构建选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双元平衡体系,在支撑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跃迁与产业链安全层面需要建立健全面向“卡脖子”技术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提高创新链对产业链的协同支撑力度,并在政策价值取向与政策执行过程中以竞争中性为原则重塑公平竞争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最终实现产业技术政策的系统性转型与优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发展战略研究
    王晓萍 胡峰 张月月
    2021, 1(2): 4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开不高质量的制造业。虽然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迫切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发展之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解构和重塑。在全球价值链动态优化背景下,中国应充分利用其在价值“双环流”中心枢纽位置的优势,加快构建以内需增长为基础的国内价值“中环流”,并以价值链分工协作为核心思想,区域产能合作为手段,延伸产业价值链,联通“国家价值链(NVC)-国际区域价值链(IRVC)-全球创新链(GIC)”,继而在推动形成价值“三环流”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链上的地位攀升。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彭俊超
    2021, 1(2): 5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利用Steven 等(2019)构建的“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研究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通过提升公司不确定性规避,进而影响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在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公司中具有显著差异,但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差异并不显著。此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还与行业竞争度和行业周期性等行业因素有关。因此,在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和地区应该加快多边贸易谈判以消除不确定性,为企业决策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 体制改革
    冀云阳
    2021, 1(2): 6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理念的转变、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和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要求,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战略亟需转型升级。本文在回溯以往改革历程和审视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设想。以往政策通过地方政府债券的自主发行、隐性债务的甄别和置换,实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内管理,未来应进一步按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要求,以绩效为导向,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的地方政府债务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邓向荣 冯学良 李宝伟
    2021, 1(2): 7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6 年中国279 个地级市数据探讨金融改革政策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多期DID 法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金融改革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金融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安慰剂检验和考虑政策叠加的影响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提高微观层面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是金融改革促进地区产业升级的中介传递渠道。拓展性研究表明,不同金融改革试验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溢出效应。
  • 金融问题研究
    汪淑娟 谷慎
    2021, 1(2): 8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探讨科技金融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剖释了其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机制,然后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科技金融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来看,其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依次是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而对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分地区来看,科技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递减之势;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其作用效果主要受到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资金来源结构以及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应从提高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改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资金来源结构以及调整资金投入布局等方面着手,充分挖掘科技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效应。
  • 金融问题研究
    钟华明
    2021, 1(2): 92-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7—2019 年中国A 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季度数据,运用托宾投资模型和系统GMM等估计方法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创新投资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非金融企业通过增加金融资产和金融收益,将创新投资挤出;另一方面,股东要求向金融市场增加的支付对创新投资具有负面显著影响,而债务融资却有助于创新投资。通过考察不同企业所有权性质与企业规模的差异性特征,本文发现“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而股东价值导向对创新投资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与大企业中,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并不存在这一特征。同时,国有企业存在“债务陷阱”效应,过多的债务融资不利于其进行创新投资。本文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但非金融企业的创新活动亦受到企业金融化侵蚀,应当加强对非金融企业金融投机活动的监管和加大对创新投资的长期债务融资支持。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星焱
    2021, 1(2): 102-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归纳了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四种模式,剖析了现存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支撑农村数字经济增长,但会对数字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和客体认知禀赋等提出更高要求。当这些要求未被满足时,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生态鸿沟”、“教育鸿沟”等现象就会凸显,引致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域分化、服务深度不足、数字金融排斥、潜在金融风险升高等新问题。未来应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健全差异化激励机制和科技监管体系、填补城乡之间的“三重鸿沟”,实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 三农问题
    余春苗 任常青
    2021, 1(2): 112-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下“三农”工作的重心,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点。从长期稳定脱贫的要求看,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农村金融是生计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增值的重要保障,金融支持产业长效可持续发展是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以深度贫困地区吕梁山区L 县的脱贫经验为例,农村金融在助力产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主导金融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现象,由此引发内生动力不足、融资时间意愿错位、合作金融缺位和弱产业链制约融资渠道等问题,这种以政策执行为主导的金融安排引发了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支持才能保证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过渡。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赵霄伟 杨白冰
    2021, 1(2): 120-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全球城市的演化理论和基本实践,以纽约、伦敦、东京为研究样本,系统总结提炼“顶级”全球城市在构建并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实践经验:一是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二是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推动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四是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球布局。由此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超大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