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杨玉珍
    2021, 1(3): 5-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新发展格局的理念已经形成,但实践中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国民经济转向内循环为主需要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和分工理论,提出转向新发展格局的三大路径。一是需求侧的推动,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在突出消费环节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指出分配和流通环节对消费需求具有支撑和市场实现作用,从而构成内需体系。二是供给侧的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要深度融合,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三是外循环转向,实施创新导向的开放发展战略,重组产业链国际布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先梅
    2021, 1(3): 15-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使得数据这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劳动概念应运而生。休闲、消费、娱乐、学习等产生数据的过程有时被看成是数字劳动过程,本文对这种看法持否定态度。运用科学抽象法从基本劳动概念出发,考察数字劳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发现,不能将“产消劳动”等数据的产生过程与产品的生产本身等同起来。尽管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过程在劳动力、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这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数据成为许多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来源,但是创造价值的始终还是以生产为直接或主要目的的劳动过程。这一结论必须通过对数字劳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剖析才能得出。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欧阳耀福 李鹏
    2021, 1(3): 24-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国有经济“五力”目标的内涵分析,本文首先建立了创新力和其他“四力”的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利用2003—2018 年中国A 股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测度了我国国有经济“五力”的变动趋势,并实证分析了国有经济创新力与其他“四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经济创新力对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国有经济创新力是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经济的总体占比情况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重要行业中,考虑创新因素后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有所提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总体比重的降低。而且,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 理论经纬
    张森 温军
    2021, 1(3): 35-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道德问题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亟待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经济学视角探究了技术道德问题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的表现与影响以及国际上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技术道德问题普遍存在于并深刻影响着数字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目前国际上可供中国参考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亲创新”的美国模式和“重立法”的欧盟模式。文章的政策建议是:应加强对技术道德问题的理论研究,加快推进技术道德问题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协同联动机制,并注重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向善”的文化氛围。
  • 理论经纬
    吴欢
    2021, 1(3): 44-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数字技术革命催生了劳动形态和资本形态的数字化变革,数字资本是通过参与并支配数字劳动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以追逐剩余价值的新资本形态。数字资本在作为生产要素上表现出人工化、智能化、平台化等新特征,在作为生产关系载体上呈现出金融垄断、自身反噬和制度差异等新特点,在具体结构上呈现出固定资本进入壁垒高、垄断技术壁垒高、劳动力资本功能分化、经营资本平台垄断等新变化。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具有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的二重性,但具体过程上又
    呈现为由传统运动期与加速扩张期构成的双分期首尾衔接周期性循环运动的独特路径;数字资本运动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着深刻的重构效应,在将资本主义生产力推向空前高水平的同时又加速了产业结构由实入虚的进程,更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堕落。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张可云 王洋志 孙鹏 张颖
    2021, 1(3): 52-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分化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政策需要提高精准度。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西部地区内部南北经济分化的形成,从空间、产业和增长动力三方面剖析了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形成的一般原因,并运用夏普利回归方程分解法对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起始点为2010 年,西北地区增长极的发育相对不充分、产业结构过于趋同以及增长动力相对不足导致了西部的南北经济分化格局。夏普利分解的结果显示,消费对于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贡献率最高。基于上述发现,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措施应聚焦于提振内需、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极培育、统筹产业规划和经济合作等方面。
  • 发展战略研究
    姜安印 陈卫强
    2021, 1(3): 6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对贫困与反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探讨。2020 年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摘帽,既是以绝对贫困为表征的前扶贫时代的终结,也是以相对贫困为表征的后脱贫时代的开局,这意味着下一阶段贫困治理的重心和难点将由显性的绝对贫困转为较为隐性的相对贫困。文章在对贫困时代转换的经验证据和阶段性特征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作出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常态化的基本定位,并从产业培育、能力建设、巢状市场及生态保护四个维度着眼找寻相对贫困的治理之策,以期保证前扶贫时代向后脱贫时代稳续转换的同时,实现贫困群体高质量脱贫和可持续脱贫机制构建的双重目标。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李增福 云锋 黄家惠 连玉君
    2021, 1(3): 7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效一直以来为各界所瞩目,前期的研究更多聚焦于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中的经济作用。本文基于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国有资本参股对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缓解了非国有企业的投资不足,但对过度投资影响不显著;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带来的融资便利性是其作用发挥的内在机制。基于异质性的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对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更为显著。
  • 体制改革
    刘景卿 李璐
    2021, 1(3): 8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7—2014 年间沪深A 股上市公司数据和2016 年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考察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本文发现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具备显著传染效应,即部门同族企业的金融化策略对该企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次,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部门同族传染效应,利用部门间投入产出关联检验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显著负向影响金融稳定,验证“实体企业金融化→金融稳定”风险传导机制。最后,本文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市场通过影响企业金融化而间接“反哺”风险的动态影响,发现“金融市场风险→实体企业金融化→金融稳定”风险动态传导机制是存在的。本文研究为明晰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潜在风险影响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微观解释。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李文喆
    2021, 1(3): 91-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银行表内贷款和债券投资之外,存量高达50 万亿元的影子银行如何发展起来?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影子银行自2002 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认为其本质上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工具,来自这两类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为影子银行发展助力的是商业银行降低交易费用的动机,把表内业务挪到表外、内部交易外部化,资金成本高了一些,但显著降低了制度成本,从而降低了总交易费用。监管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有影响。总的来看,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是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通道类金融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各自目标最优化后达成的局部均衡。对中国影子银行目前和今后的发展应继续密切监测分析,及时更新对影子银行发展的认知。
  • 金融问题研究
    潘爽 叶德珠 叶显
    2021, 1(3): 101-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金融重塑金融体系,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可能。本文实证检验数字金融是否能够在城市创新层面发挥普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且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数字金融具有填平城市间创新鸿沟的普惠作用,其对中小城市的作用更显著,不仅能够帮助中小城市缓解外部虹吸效应,还能激发城市内部冒险精神;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银行业竞争、提高市场化水平以及提升市场潜力三条渠道促进城市创新。上述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以及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这为优化数字金融的普惠功能、驱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明晰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赵德起 沈秋彤
    2021, 1(3): 112-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产权-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圈式”逻辑机制:产权明晰促进了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提高促进要素适度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化发展又促进了现代化发展,市场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要求产权更加明晰。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产权、市场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四个方面存在困境:集体产权主体“不到位”,组织成员权不清晰;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个体权利难以保障;农地规模化、组织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适度性不够;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程度不高。本文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权路径、市场化路径、规模化路径和现代化路径。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孙红玲 张富泉 周良荣
    2021, 1(3): 121-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就业优先战略大数据的国际比较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就业的同义语,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在于产业与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发展就业增长弹性最大的新兴服务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就业人数约占65%且仍属“滞后部门”的生活性服务业;主张围绕增进民生福祉与生活性服务业的互为依托与良性互动,彻底摈弃传统观念和市场化先天不足等束缚,以人为本细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作为新增就业的“巨容器”与新兴支柱产业来安排,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国民生活质量与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