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泰岩 王言文
    2021, 1(5): 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020 年我国19 本样本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20 年中国经济研究前20 大热点排名,并用论文关键词的频次加以验证,参照2003—2019 年的热点排名,分析了2020 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排名变化及其规律,揭示出2020 年中国经济研究主要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并由此决定了2020 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主要动因及其表现出的十大特点,最后以中国经济研究的已有成果为起点,探讨了中国经济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顺
    2021, 1(5): 17-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互联网为基础载体的数字资本主义登场,是资本逻辑渗透和延展至网络空间的必然结果。资本逻辑具有自觉追求价值增殖的非正义性和非自觉创造人类文明的“正义性”。这种二重性既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算法正义退场的经济根源。镶嵌着内在非正义的算法操纵和算法劫持,悖逆算法技术应有的中性原则,构成数字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资本逻辑仍大行其道的全球化新阶段,我们不妨在驾驭资本逻辑中培植“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算法正义,以期找到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的可能之路。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巴曙松 黄哲 朱元倩
    2021, 1(5): 27-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和新冠病毒蔓延的背景下,负利率化趋势愈演愈烈。本文回顾和梳理了负利率政策领域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对负利率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演进、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负利率下限、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负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负利率政策的溢出效应。未来应围绕负利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负利率政策对经济整体运行的影响及背后机理、负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等展开研究。
  • 理论经纬
    刘笑萍
    2021, 1(5): 39-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债市场对一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其国际化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了国债市场国际化有关研究成果和国际经验,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和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开放与安全,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债市场国际化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进一步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国债市场,更好发挥其在培育国债市场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密切跟踪我国国债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潜在风险,切实维护我国财政金融安全。
  • 理论经纬
    赵睿夫
    2021, 1(5): 48-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论》中蕴含有马克思关于“自然力”问题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将“自然力”划分为自然界自然力、人身自然力与社会劳动自然力三大类别,并围绕三者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作了理论陈述,在实质上阐发了“自然力”的双重性与转化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自然力”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资本论》中的“自然力”理论揭示出生态破坏与自然力危机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本质,证伪了生态资本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幻想,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境域中不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辉。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崔建军 张佩瑶
    2021, 1(5): 56-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制度金融学为分析范式,结合我国金融改革的特征,以动态过程视角解释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进机制。分析表明:分工与专业化形成的市场网络负效应、制度外延性和内涵性缺陷以及金融体系发展会因交易成本的存在内生出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旨在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制度变迁,会因其变迁方式和结果的不同成为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在经济金融制度供给下,各个利益集团博弈形成的一种特殊均衡状态,有市场不稳定性导致的内生性风险,有改革成本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均衡分布形成的体制性风险,也有市场与政府互动形成的博弈失衡风险。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寻找政府与市场的制度均衡是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
  • 金融问题研究
    马连福 杜善重
    2021, 1(5): 65-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新业态的发展会对微观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2011—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能够发挥资源效应与信息效应,从而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地,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与较低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能够强化数字金融与企业风险承担的正向关系;相较于数字化程度,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积极效应更明显;在金融监管强度较高的情境下,数字金融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积极影响更显著;企业风险承担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同时,数字金融亦能强化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赵娜
    2021, 1(5): 75-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模式中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充分结合远远超越了西方经济理论所设定的限制性框架,通过对比研究深度剖析中国模式、苏联模式、西方模式、拉美模式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国家性质决定了两种作用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两种作用结合的程度与层次,经济独立性与政策稳定性决定了两种作用结合的效率与质量。通过探寻异质性发展模式下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差异化道路的原因,清晰呈现超越多种发展模式实现两种作用充分结合的中国经验,以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难题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
  • 体制改革
    唐要家
    2021, 1(5): 83-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平台的发展会产生强可维持垄断势力并具有多重经济社会危害。为了维护数字平台市场竞争,需要重新定位反垄断基本导向,创新反垄断审查程序和竞争损害理论,并全面提升反垄断执法效能。数字平台反垄断应建立系统、协同、高效的反垄断执法体制,重点强化预防性事前监管,加强支配平台行为规则监管和算法代码规则监管,确保数据开放共享和消费者隐私权,并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以实现反垄断政策工具的最佳组合。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鹏 张奇林 高明
    2021, 1(5): 93-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贫困治理是我国在精准脱贫取得巨大战略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治理相对贫困需立足我国国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识别与治理相对贫困,需要嵌入政策衔接和可持续视角,逐步扩展和丰富城乡统筹的相对贫困识别标准,增强公共政策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和协同性。文章建议:坚持政策兜底理念,通过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路径,综合应用政府治理、市场机制和再分配政策工具,为相对贫困群体和地区增能赋权。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低收入群体收入可持续增长保障机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天宇 王晓娟
    2021, 1(5): 102-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是却激发了数字经济的全面提速,数字经济成为对冲疫情影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后疫情时代,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把握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的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把我国市场优势和数据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为我国经济“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开启新局面。本文从数字经济本质特征和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的深刻内涵出发,在厘清两者内在基本逻辑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路径,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应通过数字经济的广泛赋能,推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苏红键
    2021, 1(5): 110-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县域是乡村振兴、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本文分析了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演进、趋势、特征、总体思路与重点任务,主要结论包括:(1)近年来,县域平均人口维持在45 万人左右,县城平均人口从2010 年8.50 万人逐步增长到2019 年10.47 万人,同期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从19.24%提高到23.13%。(2)据估计,县城平均人口将逐步提高到2025 年约11 万人和2035 年12 万人,县城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比重稳定在17%—18%左右;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将从2019 年0.89万人增至2025 年约0.9 万人,到2035 年降至0.86 万人左右,同期建制镇建成区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步降至15%左右。(3)县域城镇化主要表现出县城人口密度较低、县城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服务有待优化、县城建设水平快速提高等特征。(4)未来推进县域城镇化,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多元化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积极提升县城吸引力、吸纳力、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以此全面提高县域发展质量、构建县域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 三农问题
    李晶晶 刘文明 郭庆海
    2021, 1(5): 120-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兼业经营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从而兼业经营成为影响农业经营效率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本文解析了农户兼业经营的生成、效应及演化方向。农户兼业经营发轫于传统农业社会,但与现代社会的农户兼业经营存在迥然不同的属性。农户兼业经营的生成是内外力量共同塑造的结果。农户兼业经营衍生出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农民就业的蓄水池,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本。其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弱化农业经营并滞缓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工家庭支付了巨大的情感成本,削弱了农户环境保护行为。化解负效应可行的思路是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并实现同质化的市民待遇,在合理补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承包权退出,完善现有的兼业经营,以合理引导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