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
  •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
    荆克迪 逄锦聚
    2021, 1(7): 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创新包括:在一个经济极端落后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革命道路的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和理念的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创新;等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新发展阶段。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百年的历程和经验,目的是使我们站到新的历史起点,接续奋斗,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
    王太明
    2021, 1(7): 17-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绝对贫困、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减贫史,党的减贫实践经历了制度式减贫、救济式减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式扶贫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以党的领导统领减贫事业、以先进理念引领减贫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减贫实践、以完善制度保障减贫活动。党的百年减贫实践已然取得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减贫重心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减贫场域由“农村为主”转向“城乡融合”、减贫方式由“治理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减贫靶向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张丽琴 纪志耿
    2021, 1(7): 27-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既包含了对各个行政层级“三农”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考,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其创新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农”重要性认识由“基础地位”向“优先发展”转变;“三农”工作总目标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农业经营由双层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转变;减贫战略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冬林 孙尚斌 范欣
    2021, 1(7): 35-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数字经济中的核心资源。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具备理论科学性、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在理论层面,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的根本特征,数据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现代生产要素;在历史层面,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符合不同经济时代的历史演进规律。数字化的数据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而生,并且使现代社会整体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因此数据继承信息而成了现代生产要素。在现实层面,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起步于对当代数据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于我国发展方式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转变。这一过程也反映出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的必要性。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任力 王亮杰
    2021, 1(7): 4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利润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讨论,研究技术进步、实际工资率、非生产性劳动扩张、金融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对利润率的影响,并结合现代计量方法对利润率下降规律展开实证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21 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分析了该领域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纳入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中,对马克思利润率计算模型作出了一定的创新。
  • 理论经纬
    卢现祥 李磊
    2021, 1(7): 55-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新是提升企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对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首先阐述了基本财务特征、治理结构特征等微观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然后介绍了市场竞争和金融发展作用于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接着分析了宏观因素中制度环境与政府扶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渠道;最后构建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整合模型,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孙久文 张皓
    2021, 1(7): 6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缩小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和加强区域间协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之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议题。本文解释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阐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价值,最终展望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方向。本文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当前,需要加快缩小东西发展差距,重视南北发展差距新动向,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形成协调发展大势,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助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 发展战略研究
    吴华英 刘霞辉 苏志庆
    2021, 1(7): 73-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指产出在数量上的增长,也包含产出在种类上的丰富。已有关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量的层面,本文则试图将其扩展到质的层面。研究指出,产业结构变迁是由技术进步和产品种类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二者所驱动的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及效应不同。研究方法方面,在考虑就业率变动的基础上对传统份额变化分析法进行修正,这不仅能够更准确地从量的层面测算产业结构变迁的增长效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从质的层面上揭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2015 年之后的结构变迁却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付一婷 刘金全 刘子玉
    2021, 1(7): 83-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宏观治理的新理念与新方式。本文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转变与升华的必然性进行论证,并探究这种转变的时机把握、能力跃升和体系创新,为我国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对策建议。新体系优化了政策目标:长期目标由速度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调控范围由点目标放大至区间目标、调控方式从总量调控精细化到结构调控、调控力度由“大水漫灌”式优化至精准调控;明确了各项政策的任务分工:强调了六项子类政策间的交互作用与下一阶段产业政策的核心地位;提升了政策间的协同作用:确保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与时间一致性,并进一步保证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协调平衡能力。
  • 体制改革
    岳文 韩剑
    2021, 1(7): 92-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自贸区建设既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经贸环境恶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球自贸协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其涉及到的议题范围也在持续扩展,规则深度不断提升,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尽管近年来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快速增长,但是整体而言,中国FTA 的签订数量偏少且条款规则深度不深,同时已签署FTA 的伙伴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和亚太国家,FTA 伙伴国的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适时加快推进中国高标准全球自贸区建设步伐,需要从中国已有自贸协定的有效升级、新签自贸协定的有序推进、不同自贸协定的深度融合、与国内自贸试验园区的有机对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互呼应等方面出发,多点发力,齐头并进。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张龙
    2021, 3(7): 101-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基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回顾加入WTO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松紧”调控取向与驱动因素,进一步定量测度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动态指数,重点刻画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动态指数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拟合效果及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微观变迁和突变的识别能力。最后,本文通过对比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动态指数与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一致走势和异质差异,总结中国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特征与“跨周期”思路转变,着重比较两轮“稳健”阶段和不同突发事件冲击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化反应,突出当下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及预调微调功效。
  • 金融问题研究
    黄亚光 许坤 董艳
    2021, 1(7): 110-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融制裁数据和历史演化,本文将金融制裁的发展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对金融制裁的演化逻辑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的新型金融制裁有针对性强、实施成本低、难以发现与防范、影响大、见效快等特征,如今已替代贸易制裁成为美国制衡他国的重要手段。新型金融制裁可通过切断目标国与全球的金融业务往来、切断美元流通结算渠道的方式让单边制裁手段达到多边制裁的效果。本文综合相关文献与案例,从金融政策、示警机制、国际关系、跨境支付体系、数据库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崔焕金 曾蓓
    2021, 1(7): 120-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回溯1978—2020 年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演进历程,着重于政策生成、发展和演变机理,从矫正市场失灵的内生性调控和克服政府失灵的外生性调控维度剖析各阶段的政策特征,发现行政性规制的协调性与适应性不足、经济性规制的相对弱势与激励扭曲倾向、社会性规制理念与政策滞后及外生性调控多目标协调困境等共性问题。通过增进行政性规制的适应性与协调性、优化经济性规制的激励目标与覆盖范围、加强社会性规制的前瞻性与预警性设计以及完善外生性调控动力机制等途径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