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杨博文
    2021, 1(9): 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是落实《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厚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体现了低碳经济发展与政策体系协同的整体布局,彰显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气候正义”的时代价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的实现,应当兼顾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现实诉求,这是构建新发展理念下低碳循环经济运行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确保落实全球气候治理国家自主贡献的大国智慧。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应当将产业结构低碳化作为科学方法,不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顶层设计,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促导南南气候变化多边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珂 陈鹏
    2021, 1(9): 1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这一现代技术的应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就包括未来社会将消除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论断。在消除脑、体劳动差别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向度主要表现为:代替人类劳动过程中的“双向运动”以及能够促进新劳动形态的生成。然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同样有其限度: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最终只会导致社会群体间撕裂和对立状态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仅仅依靠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类脑、体劳动间的差别。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作用的向度与限度,才能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得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进程不仅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中断,反而以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前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卜偲琦 张卫东
    2021, 1(9): 2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领域最新文献,全面梳理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进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入手,解释了交易费用与制度的存在性,并归纳总结了现阶段新制度经济学在市场、企业与政府等组织机构运行中聚焦的最优边界、产权合约、监督治理等问题的最新进展。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范式上引入机器学习、随机实验、计算语言学等新方法和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研究内容上继续与法律、政治、历史、农业、劳动等领域相结合,并开始重视对社会规范类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尽管现阶段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原有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但许多观点对分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等热门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也根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刘晓欣 熊丽
    2021, 1(9): 3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后,美国GDP 的增长明显背离了其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依靠金融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推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利用主要国家的数据考察了虚拟经济创造GDP 的逻辑、路径和隐患,研究发现:虚拟经济有着不同于实体经济的财富创造机制,虚拟经济创造GDP 的路径包括为实体经济服务创造GDP 和自我循环创造GDP。前者属于真实经济价值,后者属于借贷性、投机性收益,蕴含着引爆金融危机的隐患。对此,本文提出要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同时应改良GDP核算方法,使之更为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增长。
  • 理论经纬
    关阳 王开科
    2021, 1(9): 4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升经济效率、克服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其政策实施效果如何是学政两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我国资本回报率变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资本回报率变动的作用机制,以及存量调整和增量提升下的逻辑路径;其次,从宏观核算法视角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回报率数据,并结合分行业净资本收益率数据,分析了近年来资本回报率变动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研究结果证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显延缓了近年来我国资本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同时,也发现单纯的行政性去产能、去杠杆等调节行为,难以推进资本回报率的持续提升,迫切需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对此,文章提出通过减税降费、科技进步传导、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等举措持续推进改革发展。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冯烽
    2021, 1(9): 50-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产城融合发展是国家级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大部分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投资乏力、发展动能不足、收支失衡、人口与产业聚集能力较弱、债务风险偏高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新区产业发展与新区建设相分离,缺乏良好的产城融合。为实现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新区间的协同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寻求产业错位发展;加快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破解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约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推动新区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补齐民生短板,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强化新区城市品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促进产城融合。
  • 发展战略研究
    李子联 刘丹
    2021, 1(9): 58-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应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揭示自贸区建设通过贸易效应、投资效应和创新效应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传导路径后,发现:从整体绩效看,自贸区建设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上海自贸区因创新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而对其经济发展质量带来了负向效应;从传导机理看,自贸区建设对提升贸易质量、带动社会投资及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且这些政策效应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加显著,但不排除个别地区存在政策效应“失灵”的现象;从横向比较看,自贸区建设所带来的政策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即不同自贸区对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动力机制的影响均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
  • 发展战略研究
    匡远配 肖叶
    2021, 1(9): 69-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厘清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创新运作模式和优化贫困治理体系,是推动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减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解决多维相对贫困的新问题和破解可持续扶贫的新挑战。本文从顶层逻辑、元逻辑、方向逻辑、目标逻辑和政治逻辑五个方面分析了贫困治理质态转轨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治理的系统化思维建立存在态、知识态和行为态的三维框架,提出“质态多元性的考量是贫困研究范式革命”的命题,把握贫困治理的规定性内涵。由此,基于贫困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背景和阶段性目标,提出五个支点和四个治理的贫困治理现代化路径。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周晔 王亚梅
    2021, 1(9): 78-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2010—2019 年中国150 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分析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经济周期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增加银行风险降低流动性创造水平;其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性,并且周期效应可以抑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也可以改变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作用,这一结论在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均有体现;最后,在资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以及风险程度高的银行中,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 金融问题研究
    杨荣海
    2021, 1(9): 89-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利率平价理论思路上,运用在岸人民币汇率和不同地区离岸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异判断了国内与国际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程度,并通过BVAR 模型讨论了人民币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循环程度,全面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冲击。文章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结论:首先,从人民币国内与国际市场流通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程度有限,且整体趋势在下降。其次,自从加入SDR 以来,所有样本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程度都符合原假设,说明国内与国际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网络已经形成。再次,对人民币国际金融市场而言,香港起到核心作用,对其他国际金融市场均存在明显冲击作用,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影响不明显,人民币国际市场循环网络已经初具雏形。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林志友 李子忻
    2021, 1(9): 100-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充分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诸多领域和方面,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从经济维度看,决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相割裂,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在关系。从政治维度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从文化维度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市场经济形成的原生文化因子,更需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机整合中西文化资源优势,匡正单一西方文化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为人类理想经济发展模式贡献中国智慧。
  • 体制改革
    王丽艳 许敬轩 马光荣
    2021, 1(9): 109-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是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源丰裕将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然而,在20 世纪全球只有少量资源型国家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的过程。大部分资源地区出现了制度弱化、腐败冲突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资源“诅咒”以及资源“福音”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造成资源“诅咒”最重要的原因是开采不合理、自然租金存在配置扭曲效应以及挤出效应,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租金的监管不透明。而实现资源“福音”的关键是对采矿业采取审慎和透明化的管理方法,通过配套的措施促进采掘业关联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田鹏
    2021, 1(9): 119-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使得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呈现联动性、复杂性等特征。本文基于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的实践关联性理论假设,沿着“三权分置”这条产权制度演化主线,以农地权能结构及其主体可行性能力为核心,从权能结构、治理机制两维度构建一个涵盖不同农地经营权人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从实证分析和经验成效上看,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经营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呈现辨证互构特征。因此,一方面要把能力提升作为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效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抓手,提升不同农地产权结构及其权能体系下多元产权主体可行性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法治保障和体制机制完善,以农地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演化导向为目标,丰富农地经营权权能体系,构建以经营权人为主体的多样性农业经营制度。同时,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效能,不断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必须时刻警惕集体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家庭失灵等引发的农业治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