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洪银兴
    2022, 1(11):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格局,相应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会有守正和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所要推进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均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能没有必要的增长速度。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格局,也是应对逆全球化的格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必要路径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由此创新的现代化道路可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守正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需要由理念到发展道路的转化,由此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现为: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之路;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开放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共享发展之路;以及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是发展中大国特有的现代化之路。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黄泰岩、赵德武、卓志、刘灿
    2022, 1(11):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会议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深刻理解领悟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经济学家》编辑部特邀请了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开展了笔谈,现将部分成果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位杰
    2022, 1(11): 2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运用战略思维,分析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意义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运用创新思维,分析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动力问题;运用底线思维,分析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春华 刘潇南
    2022, 1(11): 3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具有优先增长趋势的第Ⅰ部类进一步划分为普通生产资料部类(第Ia 部类)和技术创新部类(第Ib 部类),考察了第Ib 部类的技术跨部类传导机制及其对第Ia 部类和第Ⅱ部类经济增长的迭代传导过程,由此建立了一个技术创新部类优先增长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估算出30 个国家三大部类的价值构成数据和相关变量后发现,在2004—2008 年间三大部类的增长率存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追赶期,但这一追赶窗口从2009年以后开始消失,意味着这两类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增长鸿沟持续存在。第Ib 部类技术跨部类传导能对发达国家第Ia 部类增长率和这两类国家的第Ⅱ部类增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第Ⅱ部类增长率的正向脉冲响应更为持续,从而推动着各国内部经济部类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增长。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焦勇
    2022, 1(11): 4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产业备份系统是确保产业安全、推动产业链高水平开放合作、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支柱。产业备份对嵌入国的作用体现在两点:一是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二是产业备份构成“可信威胁”,能够有效促进链主国主动合作,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产业链开放合作。现阶段,我国在国防科工、战略性原材料等领域的备份工作存在亮点,但是整体上产业备份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以产业备份谋求高水平的产业链开放合作,需要在先哲智慧中汲取借鉴产业备份的谋略,将产业备份化解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具有从产品备份走向技术备份的长远眼光,实现从产业生态视角打造产业备份体系。
  • 发展战略研究
    黎峰
    2022, 1(11):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掀起新一轮逆全球化浪潮。产生逆全球化浪潮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本轮逆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国应如何应对?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收入极化效应显著超出其增长效应、经济全球化运行机制的“失灵”、美国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行为是逆全球化浪潮产生的根源。尽管新一轮逆全球化浪潮持续泛滥,但在持续科技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尤其是中国的积极推动下,本轮经济全球化非但不会就此终结,反而将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深入发展。对此,中国应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多边经贸体制;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导新型全球化。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董香书 王晋梅 肖翔
    2022, 1(11): 6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突破口,技术创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19 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渠道。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且这一积极影响还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创新动力和强化集聚效应是数字经济促进创新的重要渠道。本文还发现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行业与区域三个层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数字鸿沟”,而非普惠性的“数字红利”。因此,一方面应当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克服数字经济在制造业创新中产生的“数字鸿沟”,避免强化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创新出现的“极化效应”。
  • 理论经纬
    费威 于宝鑫 王维国
    2022, 1(11): 7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上,以绿色索洛模型为分析框架,将数字经济引入其中予以改进拓展,通过理论模型推演提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碳排放呈倒U型曲线的可能性。实证分析上,使用熵权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测算了2011—2019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数字经济指数,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猜想。结果表明:碳排放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 型关系;因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不均衡特征,异质性分析得出该倒U 型关系在数字经济中高发达地区和数字经济低等与欠发达地区均存在。据此,为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对碳减排的作用关系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启示。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吴飞 王涛
    2022, 1(11): 84-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源流与崭新特点,其实质是举国体制在新时代下展现出独有的特质。新型举国体制在理论上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其在调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上具有突出作用,必须长期坚持;同时,新型举国体制充分汲取了传统中国农业社会下的举国体制、苏式举国体制的制度范例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几个时期举国体制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于新时代应运而生,其立足于新阶段的历史方位,拓展运用于社会各大新型领域,集中凸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亦展现出了深远的世界意义。
  • 体制改革
    王兵
    2022, 1(11): 9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供应链体系“拔河博弈”已成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争的主要特征。如何利用主场全球化思维、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成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基础,也是第五轮产业转移背景下社会各界关切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中国参与全球性生产从客场全球化走向主场全球化的定性分析,探究供应链参与规模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中国依赖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客场全球化红利渐失,主场全球化优势开始显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密度、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密度和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重大事件冲击对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参与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加速了中国向基于内需的主场全球化模式转变。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程雪军
    2022, 1(11): 10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深度介入货币金融行业,驱动了数字货币的快速演进,形成了私人、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的分化发展。其中,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重要构成,因其具有技术创新下货币物理形态发展的客观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的稳定性,维护货币主权并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迫切性,成为众多国家大力发展的货币载体。然而,央行数字货币在发展中同样面临货币发行权、法偿性、金融风险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难题。通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理论层面剖析为何全球出现三条不同的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路径,并充分借鉴其实践的共识经验,进而提出促进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稳健发展的建议。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琳琛 王悦 董银果
    2022, 1(11): 11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兼顾考虑全球粮食生产集中化的“效率性”与“安全性”视域,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系统解析其对粮食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粮食生产集中化对粮食系统可持续性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国家粮食生产适应性以及出口贸易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其粮食系统可持续性,而对于粮食进口贸易规模较大的国家,则会恶化其粮食系统可持续性发展条件;全球粮食生产集中化以及粮食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粮食生产效率、环境效率以及供应安全,但会对国家社会安全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粮食进口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国家的粮食系统可持续性,但对于农业资源禀赋较高的国家而言并不友好。上述结论为世界各国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篮子与粮食贸易、实现粮食系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和事实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