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纪志耿 罗倩倩
    2022, 1(4): 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在对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科学判断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构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得到了全面展开,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取得了新提升、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对生活富裕的认识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掀开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筑牢了应对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方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伟洪 张 旭
    2022, 1(4): 1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仰赖于制度构建和完善,在国际组织推动下,除了商品和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性,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的一体化。中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适应了中国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制度型开放:以申请加入CPTPP、DEPA为契机,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水平规则;强化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功能,加快实行全面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贸易规则纳入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制度体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福岩 李月男
    2022, 1(4): 28-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大变局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全局上利用大国优势合理调整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更是统筹把握两个大局辩证关系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供给需求协同发力,形成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下国情世情对我国发展作出的全局性谋划,为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根本方案,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注入新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开关键局面,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陈晓仪
    2022, 1(4): 37-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资本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催化”下产生对劳动剥削的深度遮蔽效果。为充分理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对抗本质,西方学者基于技术发展视角,揭示资本对劳动“依赖加强”与 “控制加深”的趋向;根据自由时间和数字化生产空间的拓展,分析资本剥削的方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整体评估资本主义制度演进与技术发展的内在张力,提出“数字共产主义”和“无摩擦资本主义”等矛盾消解思路。西方学者在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尝试不同流派的理论融合,但在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的运用上尚存“工具性”指向。后续研究应注重结合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事实,在合理扬弃西方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理论生长点。
  • 理论经纬
    谭志雄 罗佳惠 韩经纬
    2022, 1(4): 4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微观产品数据,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检验中国过去国际大循环主导模式下产业“低端道路”路径依赖程度,并分析要素循环是否有利于走出产业“低端锁定”困境。研究表明:传统发展模式下中国省域产业结构演化显著受既有比较优势影响,产业升级处于低端发展路径依赖状态;畅通的要素循环对省域产业升级路径与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要素流动性显著降低了省域产业升级对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程度;相比低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程度更易受到要素循环调节;相比劳动力要素循环与资本要素循环,技术要素循环对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路径具有更好的调节效应。研究为中国“由外向内”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彭龙 詹惠蓉 文文
    2022, 1(4): 5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均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但该负面影响在企业所属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企业技术依存度、管理层激励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盈余持续性效应、资金蓄水池效应与投融资期限错配效应在金融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其中,盈余持续性与投融资期限错配表现为中介效应,而资金蓄水池则表现为遮掩效应。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实体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为缓解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 金融问题研究
    李 翌 李 振
    2022, 1(4): 7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是人类货币形态的最新发展结果,“可信第三方是否在场”成为区分私人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的重要标准。本文基于马克思货币信用理论,梳理了货币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数字货币等货币价值符号在材质、流通范围以及信用担保方面相对传统实物货币的变革与发展,并从货币职能与货币信用理论出发,对两类数字货币及其所代表的货币文明观念进行比较。最后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下,法定数字人民币所代表的新消费形态、新发展方向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许晨 王今朝 金志达
    2022, 1(4): 7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价值链贸易体系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本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一种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全球价值链贸易体系的不平等本质。这是造成当今世界格局大转型的经济根源。在这个体系下,强大国家治理能力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改进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使得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显著提升,这有别于西方资本扩张的发展逻辑。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及提升模式又使得全球价值链体系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些挑战,加快了国际贸易体系的转型速度。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可以通过采取稳定全球价值链体系、建立新型国际贸易组织和贸易关系、提升自身企业组织能力和科技能力、促进经济平等化以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的战略政策来加以应对。
  • 发展战略研究
    韩振国 朱洪宇
    2022, 1(4): 8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遵循“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可推广可复制为基本要求”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在7年内实现了6批自贸区的规划及21个自贸区的试点。本文基于2013—2019年美国VIIRS卫星夜间灯光数据对第二批和第三批自贸区的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自贸区的建立显著地提高了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无明显促进作用,反而因可能的虹吸效应降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贸区在经济发展层面的政策效应现阶段表现为显著的“属地性”,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反映了自贸区战略中的辐射效应目标并未实现,或许掉入“政策陷阱”。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邹一南
    2022, 1(4): 99-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趋势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在内的土地产权核心权能以及入股、融资担保、退出补偿等他项权能,逐渐地由集体向农户个体让渡。产权集体化向产权个人化转变的目标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的范畴差异逐渐扩大,以农民身份为依据实施的产权个人化安排不仅难以实现其政策目标,而且可能反噬“三农”,这集中表现在“离乡不离土”问题、“耕者租其地”问题和“农者无其权”问题上。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须重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包括以组织化承包地退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以组织化承包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权”,以成员资格开放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化转型。
  • 体制改革
    王文龙
    2022, 1(4): 10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省直管县改革可能降低地区经济绩效的担忧严重影响省直管县改革的推进,已有的相关评估由于缺乏合适样本导致效度普遍不高,难以为省直管县改革提供有效指导。本研究在人文相近,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相似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选择了6个典型样本市县,对省直管县体制与市管县体制对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省直管县体制样本市县比市管县体制样本市县经济绩效更好,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均衡,县域经济更有活力,经济发展质量更高也更可持续。各地政府应与时俱进地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扩大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权,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提高地区经济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加快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佟大建 金玉婷 宋亮
    2022, 1(4):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城市居民作为参照系,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运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D卷和对应4个城市下辖25个区(县、市)的匹配数据,测度了农民工市民化水平,且探究了农民工市民化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总体市民化水平达到78.185%,但不同维度市民化水平不均衡,社会保障维度存在短板;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因其流动特征和人力资本水平而不同,有居住证、流入时间为5—10年、独自流动、省内流动、1980年后出生、高学历水平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相对更高;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提升可显著提高其城市居留意愿;城市公共服务支出对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具有提升作用。应尽快提升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应分类施策,从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