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健 郭冠清
    2022, 1(7):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法,前者是政府提高市场制度质量和克服市场失灵,后者是政府干预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快速集聚、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协调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政府间接和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互补,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互促互进。在间接推动的基础上,政府直接推动经济发展能够以更完善的国内外市场为依托,在干预范围不断缩小的同时实现干预更加有效,进而巩固提高政府间接推动的效果,两者互补构成了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特色,也诠释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具体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市场不仅包括国内市场,也包括国际市场。在新形势下,政府干预资本配置直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符合安全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特点。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水平开放、要素充分流动的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政府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岭 翟润卓 唐昱茵
    2022, 1(7): 1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19 世纪的“革命世纪”,超时劳动在20 世纪初露端倪后,在21 世纪席卷众多国家,包括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超时劳动的现象普遍性和问题严重性迫切需要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劳动供给理论不能区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而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榨取思想。本文首次系统地整合了马克思的经典劳动强度理论,并通过对马克思之后的劳动强度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回归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建模思路。把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构建纳入劳动强度的经济增长模型,有望探索出与适度劳动强度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郭春丽 易信
    2022, 1(7): 2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通过改变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等全要素生产率等两大机制、三条途径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碳达峰时间过早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约束,碳达峰节奏和方式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果。应统筹好碳减排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减碳降碳节奏和力度,先立后破,加快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理论经纬
    李川川 刘刚
    2022, 1(7): 3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是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以数据和算法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形态。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数据和算法要素的引入带来了创新范式变革。本文通过对创新范式变革理论的回顾,在分析数字经济创新范式变革背景的基础上,对数字经济创新范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基于网络空间的发展,数字经济创新范式内涵包括全时空性、强互动性、高开放性、跨边界性四方面内容。与工业经济创新范式不同,数字经济创新范式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网络化和生态化特征。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和广泛赋能不断重构创新活动的秩序和运行规则,使创新范式朝着民主性、包容性、共生性方向演进。
  • 理论经纬
    杨慧民 宋路飞
    2022, 1(7):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的商品化催生了以数据为“一般等价物”的虚假价值形式,深化了商品世界的抽象性、迷惑性和胁迫性,加剧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颠倒幻象,进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拜物教形式——大数据拜物教,并随之衍生出相应的颠倒观念:颠倒的商品生产与消费关系,创造出虚假性需求;颠倒的数据量与质的关系,制造出投射性认同;颠倒的用户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关系,塑造出虚拟性误认。大数据拜物教及其颠倒观念,根源于技术、时间和空间资本化逻辑的不断深化,以及数据资本以“剥夺性积累”的新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重塑。只有经由大数据意识形态和数据资本逻辑的双重批判与建构,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结构性束缚,逐步将大数据整合进人的解放的历史进程中。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赵家章 丁国宁 苏二豆
    2022, 1(7):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理论逻辑和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首先,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对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模式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开放理念、模式与战略上的创新。其次,尽管当前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创新成果碎片化、产业链不完善、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限等问题。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破除制约我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实施的针对性;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自贸区内打造鲜明产业布局;对标国际高标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 发展战略研究
    柯蕴颖 王光辉 刘勇
    2022, 1(7): 6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7—2019 年中国19 大城市群204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分类选择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升级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促进外围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且外围城市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其产业升级路径属于一种“依赖型”路径;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产业结构距离越大的外围城市受到的政策效应越小。
  • 发展战略研究
    徐兰 吴超林
    2022, 1(7): 7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持续的疫情、全球制造业回流、成本陡增及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不少制造业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宏观层面来看,应基于国内用户需求为主、国际用户需求为补充的制造业生产理念,利用数字经济夯实制造业创新基础。从中观层面来看,可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于一体的数字化协同创新示范中心,引导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与推广应用,基于数字经济统筹制造业创新格局,推动创新突破。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需共同开展数字技术创新研究,依托各类数字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引领制造业创新升级。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杨贺 马微 徐璋勇
    2022, 1(7): 8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探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协调推进稳增长和稳杠杆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在显著降低企业负债率的同时还能带来企业资产效益的显著提升;企业负债率与企业资产效益之间确实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一错配效应随着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而被削弱;金融结构市场化对大企业、地企和房地产业企业负债率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从而有助于缓解企业部门内部金融资源的规模错配、产权错配及行业错配。本文的研究对于科学制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李金昌 任志远
    2022, 1(7): 98-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社会学理论引入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中,构建了一个用于反映共同富裕水平的社会空间模型,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个体资本总量与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能有效增加个体的“资本”资源,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会扩大阶层差距、加重社会整体的不平等程度,从而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数字劣势”群体主要是普通阶层,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年长农村女性。因此,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改善数字劣势群体的网络接入状况与“信息惯习”,通过有效的数字支持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 体制改革
    孙三百 孙鹏 张可云
    2022, 1(7): 10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住房及其不平等是中国居民自古以来所关注的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需重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个体微观数据计算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均住房不平等程度,并运用空间统计和回归分析发现城市住房不平等呈现显著的时空演化特征。总体上住房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四大板块、南北方和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住房不平等程度最低。东北和华北地区城市住房不平等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东南沿海地区有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但具有空间集聚特征的城市逐渐减少。同时,经济发展与住房不平等呈“倒U型”关系,而不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与住房不平等的相关性样式存在差异。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李明 赵晓飞
    2022, 1(7):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零售渠道变革的演化历程,动态梳理了传统渠道模式(单渠道、多渠道、跨渠道)与全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主要形式和典型特征,并从多维角度比较了传统渠道模式与全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内在差异,揭示了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共性规律,提出了全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传统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强调产能驱动、推式供应链运作,注重交付网络构建和市场范围拓展,供应链形态是串行链式结构,需求响应能力较弱,而全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更加强调需求驱动、拉式供应链运作,注重大数据技术应用和供应链端到端透明,供应链形态是并行网状结构,需求响应能力较强。推进全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在实践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效率与效益中心原则、顺势而为原则,在路径选择上走内生路径和外引路径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