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文武
    2022, 1(9): 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领域实施的重大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从深刻的理论逻辑层面去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有助于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形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共识。本文从市场经济、生产-市场矛盾、大国优势的理论视角去解析了这一重大战略背后的理论逻辑,揭示了作为一个大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过程中,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必然性,阐释了这一战略在当前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李松 孙京洲 童天宜
    2022, 1(9): 1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三个变量,通过内部知识累积效应、外部知识互补效应、内部知识替代效应以及外部知识竞争效应的综合分析,构建技术赶超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我国技术赶超提供经验借鉴,其结论如下:(1)技术差距缩短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2)吸收能力提升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正“U”型关系;(3)在吸收能力低和技术差距大时,提高吸收能力会抑制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反之,提高吸收能力会提升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
  • 理论经纬
    王铭槿 李永友
    2022, 1(9): 2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准确研判我国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后者既是紧平衡约束下助力新动力生长的公共政策选择依据,也是新阶段谋划新格局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党和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文件为基础,通过构造三维一体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及其阶段特征进行评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地区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做出识别。研究得出:第一,新动能与旧动能总体呈现此长彼消关系,新旧动能转换进程逐步加快,2001 年至2005 年,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特征非常明显,2006 年至2019 年,新动能的相对优势逐渐凸显;第二,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在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动能生长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三,新旧动能转换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尤其是在东部沿海省市之间,新动能生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第四,新动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旧动能虽然在初期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长期却阻碍了经济增长。
  • 理论经纬
    莫龙炯 张小鹿
    2022, 1(9): 3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长目标短期化能否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从五大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广义矩估计(GMM)和工具变量法(IV)识别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政府设定增长目标拉动了短期经济增长率,但总体上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没有显著驱动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和“层层加码”通过对科学技术支出、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绿色创新的挤出机制阻碍地方经济创新、协调和绿色发展。财政自主权和收入分权、支出分权通过调整地方政府财政资源、公共支出结构弱化了增长目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效应。本文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政府目标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杨继军 艾玮炜 范兆娟
    2022, 1(9): 4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业态,加速向各领域融合渗透,形成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数字经济”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把供应链体系中的资源接入到共享平台上,推动生产知识的代码化,建立整个供应链的虚拟数字映像,拓展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催生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云外包等新业态,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全球普惠贸易。由于各贸易大国的利益诉求不同,难以达成为各方所接受的统一规则,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出现“赤字”和碎片化,增加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和服务市场的可变成本;发展中国家由于数字基础设施滞后,与发达国家形成“数字鸿沟”,加剧了双方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不平等。对此,我们应该加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发展B2B和B2C 等跨境电商模式,加快重点市场的海外仓布局;对标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提升中国在数字贸易治理中的地位,推动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 发展战略研究
    王静
    2022, 1(9): 5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复杂特殊的经济环境有必要以开放系统的视野重新界定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及全链路优化的本质内涵,厘清现阶段表现的基本特征,明确识别出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模式,深刻认识当前演进形态核心要素的本源。进一步梳理出数字化供应链全链路优化的建设机制:一是“新营销+新品牌”增值机制:构建消费者价值模型,重塑数字化供应链价值衡量标准。二是“新履约+新金融”提效机制:数字化供应链的全链路优化提效,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三是“新组织+新技术”赋能机制:以组织变革释放业务动能,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能力。并进一步提出实现路径的中国思路:加快建设“连接+智能”与“平台+生态”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全盘深化重点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全链条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全方位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推进建设“促进中心”与“培育工程”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逐步建成高效科学的中国特色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孙绍勇 周伟
    2022, 1(9): 6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和乡村天然地存在着普遍的依存和互动关系,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打造城乡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从学理层面来看,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系统统筹城乡经济互促共生的理念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扎实推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城乡经济发展变革脉络演进的历史逻辑、城乡发展不平衡积重难题的现实逻辑,以及推动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践逻辑。在其实践进路上,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打造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引擎;统一城乡要素市场,提升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效能;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激发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活力;均衡城乡资源配置,增强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动力。在互构互促、互融互补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发展中,推进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城乡共同富裕。
  • 体制改革
    陈金晓
    2022, 1(9): 78-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迎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为经济循环植入了双重价值背景,成为经济可持续循环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经济循环通过循环低碳化和低碳循环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相互促进和统一。在既有条件下,推进“双碳”目标面临区域差异、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经济循环,要强化系统观念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稳妥有序推进能源转型,深化合作重构国际循环,实现经济循环低碳转型和低碳产业生态循环。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王有鑫 王祎帆 杨翰方
    2022, 1(9): 8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扩大,输入性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金融稳定概念引入传统的“三元悖论”进行机制分析,发现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有利于提升金融稳定性。本文系统梳理监管机构使用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详细探究作用机制,构建政策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跨境资本流动降低输入性金融风险,缓解外部风险对国内风险的传导。拓展研究表明,政策对于控制外汇市场输入性风险效果最好,股票和债券市场次之;仅针对外汇跨境流动的政策工具效果好于仅针对人民币以及同时针对外汇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工具;数量型工具对控制股票和债券市场输入性风险效果更好,而价格型工具对外汇市场风险防范作用更强;政策对新兴经济体输入性风险的整体防控效果好于发达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可以强化风险防范作用。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建议。
  • 金融问题研究
    刁伟涛
    2022, 1(9): 9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视野才能对我国政府债务的历史方位、层级结构与区域格局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通过对政府债务状况的国际对比,主要发现三个结论:首先,中国政府债务目前仍然基本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与发达国家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政府债务状况基本也是一致的,虽然负债率和债务率相对略高,但也在合理范围内;其次,相对于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负担状况不容乐观,中国地方债务在政府债务规模中的占比要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显示出地方政府受到的预算约束较弱,中央政府的预算约束较强;最后,我国地方债务的区域格局很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既反映在债务负担状况本身的地区分布上,又反映在债务负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背离关系上,虽然相对于未纳入预算之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于海龙 胡凌啸 林晓莉
    2022, 1(9): 10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案例,剖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外部工商资本与小农户衔接的动态演变过程,发现在村集体和合作社等难以发挥组织协调小农户的功能时,嵌入乡土社会的村庄经纪人成为替代性选择。他们借助乡村社会相对封闭且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结附在网络上的信任、情感、文化等因素,实现了小农户的平顺接入、稳定衔接。抛开衔接媒介的身份属性,将经济行动嵌入社会关系网络是确保他们有效发挥媒介作用的最重要特征。真正有效的衔接媒介能够高效地组织调动小农户、约束小农户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要素与小农户有机融合,并能够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因此,在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与广大小农户直接相连的衔接媒介“润滑剂”和“转换阀”作用,注重在乡村培育和发展包括经纪人在内的有效衔接媒介。
  • 三农问题
    谢玲红 魏国学
    2022, 1(9):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共同富裕视角,本文运用全国、城乡、区域不同层面的收入分配数据,测算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趋势变化及结构性来源,总结并预判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了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整体上还没有出现趋势性缩小,省际和省内农村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脱贫人口等边缘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主要源自工资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等,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会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五类新问题已然显现,一是农村各类常住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收入差距拉大并传导至农村;三是重大改革进程有别导致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四是新冠疫情引发行业和群体层面的收入差距;五是自然灾害拉大农业与非农、南方与北方收入差距。应继续提高农村边缘群体收入水平,同步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户和本地公职人员、入乡人员的收入差距,积极防范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引发的收入分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