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韩振峰 □程刘畅
    2023, 10(10):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其中,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鲜明特色、战略目标、推进方式、本质要求、实现路径,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理念。新时代新征程上梳理这些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对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礼肖
    2023, 10(10): 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蕴藏于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之中。劳动者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主体,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特殊物质生产条件的形成与一般化、提升自身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规模和层次、影响自身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空间分布。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我国以生产方式变革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根本上靠劳动者及其作用的发挥。然而,生产方式变革在现实中面临着劳动者作用不充分不全面的难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较低、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消费状况不佳等制约着劳动者作用的发挥。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要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配置、实现劳动者增收以及推动劳动者消费升级等方式,全面提升劳动者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邹红 □杨晗硕 □喻曦
    2023, 10(10):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以下简称“三生”)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道。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述了三生协同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构建三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趋势,研究发现:三生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在不同层面相互呼应;2011—2019年,我国三生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得分分别从 0.24、0.28增长至 0.35、0.33,呈稳定上升和优化趋势,在区域间现代化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面临生产发展内部协调受限、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结构尚未形成等挑战,各级政府须深化高质量发展并扩大内需,推动生活质量提升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加速绿色发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黄静秋
    2023, 10(10): 3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 理论经纬
    □文艺 □文淑惠
    2023, 10(10):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 2007—2021年 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 GVC 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 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可云 □黎思灏 □席强敏
    2023, 10(10): 5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民化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影响广受讨论,但其如何影响农村常住居民并未引起重视。本文以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政策冲击,利用 2010—2019年 205个地级市和 1260个区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市民化进程的加快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且具有溢出效应;(2)农业机械化与非农就业是市民化增收作用的主要机制;(3)即使在高城镇化率的城市中,市民化的增收作用依然显著;(4)市民化能够缩小城市内部区县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证明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性,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市民化进程提供了实证依据。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潇 □韩剑
    2023, 10(10): 6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数字格局加速演进,数字型跨国公司大量诞生,数字型FDI由“量”向“质”转变。本文聚焦数字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辨析数字型跨国公司与传统跨国公司的差异,发现理论层面技术、资源、距离、市场等传统要素在数字型 FDI中具备了新的内涵。结合数据分析表明,现实层面数字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分布存在洲际跨度与类型差异,以美英中为中心形成三大相对稳定的投资区域。中国的数字型双向投资面临挑战,亟需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规则协调、丰富数字资源与统筹安全发展,保障数字企业安全出海,持续增强数字引资磁力。
  • 发展战略研究
    □李坤望 □占 宽
    2023, 10(10): 7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 CoDEA 方法,从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了 2004 年、2011 年、2018 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情况。研究发现:第一,从 2004年到 2018年,中国进口采购风险较高的地区是东盟、韩国,中国出口销售风险较高的是韩国、澳大利亚。第二,中国整体的出口供应链安全系数从2004年的0.3482下降至2018年的0.2917,进口供应链安全系数从0.3116上升至0.7661,说明进口供应链安全上升明显,且抗风险能力增强。第三,中国的低技术行业供应链安全系数呈现小幅上升,资源型和中、高技术行业的供应链安全系数出现下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建立并完善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采用 5G、云计算等新技术,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 发展战略研究
    □唐要家 □唐春晖
    2023, 10(10): 8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商业创新双重动力驱动下的数据价值链深化过程,同时数字生态则是数字产业化的基本组织模式。营造有利于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的环境是各国的政策重点。中国数字产业化发展路径是“强数字商业创新、弱数字技术创新”模式,数据开放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环境不够友好、监管体制有待优化是中国数字产业化发展的短板。为此,需要从强化数据可获得性、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完善数字生态、优化数字监管来构建全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刘航 □张骥 □马斯曼
    2023, 10(10): 98-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系统性特色的宏观经济发展、运行和调控之路,提出并展开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政策实践。我国不断寻求突破凯恩斯主义等传统理论框架,推动从宏观经济调控走向宏观经济治理,坚持长短期兼容、供需动态平衡、宏微观协调,强调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周期内平衡与跨周期统筹、流量稳定与存量迭代、势能激活与动能畅通之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就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路和方式及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搭配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思想、战略和实践已不单是宏观经济学的创新成果,而是汇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潮流,构成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能够有力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任务。
  • 体制改革
    □石玉堂 □王晓丹
    2023, 10(10): 10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着企业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的变革,致使企业员工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深入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对就业规模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对就业结构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型、服务型、高技能、中等技能员工存在就业创造效应,而对生产型、低技能员工则存在就业替代效应。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提高生产率及扩大经营范围作用路径影响企业劳动力就业。第三,不同所有制、生命周期、科技属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更为明显。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线性影响,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加深,劳动力就业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马昭君 □葛新权
    2023, 10(10):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宏观金融杠杆的动态角度出发,选取200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了金融杠杆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对经济稳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的金融杠杆率存在着明显的波动现象,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产生的负面冲击更为明显。基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物质资本投资的降低是金融杠杆波动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杠杆的剧烈波动减小了经济增长跨越减缓拐点的可能性,不利于驱动地区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