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王慧颖 □王宇
    2023, 11(11):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标准市场经济制度,关键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不只是保护所有权,还要保护产权结构中分割和分离出的各种产权权益。其意义在于激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强化产权激励功能,促进资产在流转中提高效率,支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市场准入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有市场可入;二是进入市场无限制,既无市场垄断,也无行政垄断,还没有所有制歧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关键在于竞争有序,不能让机会主义行为在无序竞争中获利。反市场垄断不是简单反对垄断组织的形成,而是需要反对垄断性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所实施的各种阻碍竞争的垄断行为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主要涉及制度性信用和道德性信用,两者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就是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信用治理制度,尤其是金融监管,不仅需要宏观审慎,还需要微观审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需要利用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技术手段。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春辉 □韩喜平
    2023, 11(11):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中不断开拓创新的现代化。本文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回溯我国现代化的萌芽、探索、推进和新道路完善,呈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从而系统提炼了其中的独特优势。从把握根本方向与凝聚磅礴伟力的“党的领导优势”,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传承优势”,从改革开放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筹协调,以及以“人民至上”取代了“资本至上”,坚持人民立场,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这些优势既是过往历程中的经验总结,更是未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将为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赵 峰 □周慧珍 □段雨晨
    2023, 11(11):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从理论上更全面、正确和系统地认识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策略的必要性、重要作用和意义。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生产为基础,研究了生产—分配—流通的资本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发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把握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明确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并对二者的具体方面作了要求,为在整体上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生产社会化理论出发,新阶段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根据生产部类与生产条件的运动规律调整生产结构、根据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运动规律调整分配结构、根据经济内循环和内外循环的运动规律调整流通体系。
  • 理论经纬
    □刘新争
    2023, 11(11): 3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 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 理论经纬
    □韩民春 □刘曈 □袁瀚坤
    2023, 11(11): 4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构建了包含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在内的企业生产决策模型,使用2014—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企业加成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高企业生产率提升制造业企业加成率;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加成率具有非对称影响,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主要提升了非国有、东部及中部区、成长期及成熟期制造业企业的加成率;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强化了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意蕴是中国应积极推动数字服务贸易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在奋力实现制造业总量跨越的同时,力求“质效提升”。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郭晗 □侯雪花 □范从来
    2023, 11(11): 5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益贫式增长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途径。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从益贫式增长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本文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分析了益贫式增长和共同富裕在目标、主体、内容和方式上的逻辑关系。并沿着“改革开放前-涓滴型增长-益贫式增长-共富型增长”这一历史线索,梳理了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结合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约束因素,从解决相对贫困、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在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中实现物质精神共同富裕等角度提出了我国从益贫式增长转向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最后,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统筹全面均衡发展、以数字经济落实共建共享等视角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 体制改革
    □张国胜 □陈予涵
    2023, 11(11): 69-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国有企业是否能够发挥其保障国家战略实施、担当自主创新先锋、承担更多高质量创新的作用,并分析发挥这一作用的触发条件。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高质量创新。利益趋同效应、资本市场压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是国有企业承担更多高质量创新的重要触发条件。此外,国有企业承担高质量创新的水平在行业和地区中也有所区别。因此,应继续加大对国有企业在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好国有企业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提高国家高质量创新水平。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张嘉望 □李博阳 □彭晖
    2023, 11(11): 7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 2011 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发展战略研究
    □赵立斌 □张梦雪
    2023, 11(11): 89-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7—2021年59个经济体15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技术创新溢出对全球价值链结构性权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前向溢出可通过提升产业数字化→促进价值链地位提升路径提升价值链结构性权力;后向溢出则可通过提升数字产业化→促进价值链地位提升路径提升价值链结构性权力。数字技术创新前向溢出对欧洲区域、发达经济体、中高技术制造业和简单价值链结构性权力在智能化阶段的提升作用更大;而后向溢出对欧洲区域、发展中经济体、低技术制造业和复杂价值链结构性权力在数字化阶段的提升作用更大。中国应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技术创新的前后向赋能潜力,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延展与深化,提升价值链地位与结构性权力。
  • 发展战略研究
    □任福耀 □孟珊珊 □冯阔
    2023, 11(11): 10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数字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注入了新的创新活力。本文结合双边出口增加值核算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WIOD数据和USPTO数据库的国际专利数据,将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解构为国内增加值网络和国外增加值网络,分析了不同增加值网络的结构特征,检验了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对国际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中的 PageRank 中心度攀升趋势明显,但对比美国尚有差距;(2)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显著促进了国际创新活动,且其创新促进效应因行业、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性;(3)研发要素跨境流动、贸易规模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是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影响国际创新活动的重要渠道。同时,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创新促进效应仅体现在制度环境水平高的国家。本研究为中国充分利用贸易网络枢纽地位优势,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程雪军
    2023, 11(11): 11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算法技术促进了金融科技平台的创新发展,但也带来了利维坦式的算法风险。通过案例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平台算法风险主要包括算法权力、黑箱与歧视风险,对其实施系统治理的逻辑机理是法律规范亟待完善的内在要求、金融算法风险防范的客观要求、消费者权益尤其是数据权益的保护要求。系统治理的核心要素在于算法的协同性、透明性与可问责性。通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欧美金融科技平台算法风险的系统治理经验,结合本土化发展情况,我国可以从系统治理原则与路径层面构建系统治理机制,驯服金融科技平台算法风险。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邹 薇 □张震霖
    2023, 11(11): 12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定位、发展和分配的三大关键考验,其中定位考验以三农边界的动态界定为主,发展考验包括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分配考验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实现机会公平。为应对三大关键考验,我国人口、要素、能源、产业和分配将发生新的结构性变革。具体来看,要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口结构和要素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开展,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