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璟龙 刘李红
    2023, 1(2):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17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历史时序视角,系统回顾了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的思想渊源,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思想和分配制度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新时代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径。分配思想经历了从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市场配置资源”学说的萌芽初生阶段,到结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公平正义”观、邓小平“有效分配”理念的继承发展阶段,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分配思想的全面创新发展阶段。分配制度经历了由劳动要素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向完善全要素收入分配制度迈进,以及由单一结构的收入分配制度向多元结构的收入分配制度迈进的双线演进历程。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应把握资金配比和注重功能互补两大协调配套,同时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完善各次分配内部的功能机制,实现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三轮驱动、协同发力,促进共同富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迪
    2023, 1(2):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旋律、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逻辑、政策制定的目标函数发生了深刻变化,叠加世纪疫情及长期积累的全球化负面影响,导致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呈现停滞化、区域化、服务化、绿色化趋势。全球价值链重构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塑造绿色开放竞争优势、打开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大门带来了重要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对外开放难度。为推动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应从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高质量共建区域价值链、推动多双边贸易合作、优化外资营商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着手,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魏海湘 魏敏 许锐
    2023, 1(2):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为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收入差距降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带来了幸福感的提升,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本文测度了31个省市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居民幸福感的微观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降低收入差距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溢出效应的重要机制。此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在青年人群体以及中西部区域更显著。本文从幸福感的视角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和人群溢出效应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理论经纬
    史琳琰 张彩云 胡怀国
    2023, 1(2):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立足于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时期,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思想演变与经济发展阶段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工业化初期减少消费促进资本积累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所需,鼓励消费以助力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在工业化中、后期初现端倪,资本的不断积累避免了“马尔萨斯陷阱”的发生;后工业化时期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消费升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推动经济发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应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中挖掘并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并利用人口结构快速调整的契机,以消费层次的梯度升级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由此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王晓芳 鲁科技
    2023, 1(2): 4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视角,分析了主权信用货币与超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稳定性,以论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本文还试图给出一种未来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化路径。现阶段,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将有助于缓解“新特里芬难题”,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与公平性,并为创建超主权货币奠定基础。为此,首先应持续保持中国经济相对增长优势,不断增强自身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有序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打通人民币国际循环渠道,并进一步获取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权;其次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欧非大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并加强与欧洲的货币政策协调;最后应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并呼吁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霸权主义。
  • 金融问题研究
    陈伟光 明元鹏
    2023, 1(2): 5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WIFT系统作为跨境支付领域的公共品,在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私物化为金融制裁的工具,各国金融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有两种方式。为促进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互操作性,可构建兼容系统、单一系统和互联系统的央行数字货币。SWIFT系统与央行数字货币存在合作与替代双重关系。中国在加快数字人民币研发和试点的同时,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等区域合作机制有序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合作,建立起高效安全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 金融问题研究
    顾海峰 朱慧萍
    2023, 1(2): 6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防范及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选取2011—2020 年中国32 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非国有银行部门,地方政府债务对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土地财政、僵尸贷款及期限错配在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中承担着多重中介作用,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通过增大土地财政效应、提高银行僵尸贷款规模及加大银行期限错配渠道来促进银行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僵尸贷款/期限错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政府金融干预与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政府金融干预度与财政纵向失衡度的提高均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该成果将为科学设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防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苏玺鉴 胡安俊
    2023, 1(2): 79-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的统一规划部署下,中国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对产业与区域的渗透中表现出技术依赖、数据支撑、逐顶竞争和广泛渗透四个典型特征,呈现出技术应用“枝繁根浅”、区域渗透“城强乡弱”、产业发展“政引企从”、区域布局“东研西算”四大态势。在技术、数据、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与区域和产业发展出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呈现范围经济主导下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小节点—大网络”的区域集聚模式。尽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领域保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在对产业与区域渗透中面临人才、技术、安全、伦理、区域分化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法律规范、协调智能资源区域分配,推动人工智能更深刻、广泛地赋能产业与区域发展,助力中国经济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发展战略研究
    孟祺 朱雅雯
    2023, 1(2): 9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否能促进参与国之间和国内的共同富裕?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 DID) 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PSM-DID) 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和国家内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收入差距和国内收入差距有明显的缩小作用,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一带一路”倡议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以及与中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的作用较大,对陆上丝绸之路和非自贸协定的国家影响较小。影响机制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渠道的影响效果大于直接投资渠道。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持续推动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积极签订贸易投资协定,深化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和深度。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任声策 杜梅 陈强
    2023, 1(2): 101-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发展格局中如何优化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问题越发重要。以新发展格局内涵和实现路径分析为基础,通过经济双循环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逻辑,刻画其理论模型,总结新发展格局下经济体系在供给和需求端的变化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面临的关键变化,进而在经济双循环与科技创新体系之间建立适配模型,将经济双循环中的关键变化与科技创新体系联动整合,探究经济双循环中供给和需求端的变化对科技创新体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体系潜在风险和机会,提出以创新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获取提出创新问题渠道、提升前沿科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结构等若干优化建议和对策。
  • 体制改革
    韩民春 周静
    2023, 1(2): 111-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稳就业政策目标,研究作为现代技术进步典型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对我国稳就业目标实现带来的影响。从工业机器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再认识出发,从剩余价值和劳动资料角度给出构造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与劳动创造的相关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促进稳就业实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实现稳就业的方式,深入阐释了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就业创造效应,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我国稳就业相互促进。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张广辉 张建
    2023, 1(2): 12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禀赋资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但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家庭收入及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各项收入的影响,并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土地流转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各项收入及家庭收入的量化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土地流转促使转入户经营性收入增长和工资性收入下降,而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影响不显著,最终对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2)农村土地流转促使转出户经营性收入下降、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而对转移性收入影响不显著,最终促进家庭收入增长。(3)农村土地流转对土地要素禀赋不同地区的转入户和转出户各项收入及家庭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以上发现可以为完善和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进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