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经济学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获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理论经纬
发展战略研究
体制改革
金融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Select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的理论创新
□黄泰岩□杨森
2023, 4(4):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系列讲话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提出坚持系统观念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把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确保经济安全提升到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依据“两个大局”的新时代背景构建的以经济制度安全为原则、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科技安全为核心、以金融安全为底线、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主线、以能源资源安全为保障的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理论体系,拓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重大经济风险理论内涵;依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短板及优化向度
□张海洋
2023, 4(4):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演进经历了总结深化以往“三农”建设经验、开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建阶段,提高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强化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基础的深化阶段,积极推动参与主体能动创新、激活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内生活力的升级阶段。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地功能优化与主体行为的负外部性、农村治理功能发挥与基层权力配置不均衡、乡村共同体重建与多元主体发展不充分。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把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基层权力运作的政治生态、以地方性知识为保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以技术赋能为驱动拓宽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链及以村域合作创新为支点提升乡村振兴主体的自主能力,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向度。
理论经纬
Select
理论经纬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研究
□杜直前
2023, 4(4): 3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全球价值链作为数字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深度应用,既是数字贸易概念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延伸,也是国际分工对象与国际分工方式数字化的重要表现,为经济韧性增强注入新动能。为揭示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先从理论层面展开系统论述,然后采用2011—2020年190个国家与经济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1)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可直接促进经济韧性增强,也能通过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金融集聚水平、创新能力间接促进经济韧性增强。(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促进经济韧性增强的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积极布局数字全球价值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质量人力资本供给的政策建议。
Select
理论经纬
“结构-特征-支撑”:一个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框架
□陈英武□孙文杰□张睿
2023, 4(4): 4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个关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特征-支撑”分析框架,以及衍生的两个假说,试图解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并揭示产业体系演进的规律性特点。现代化产业体系包含产业结构体系、特征体系和支撑体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推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演进过程。产业支撑体系内部诸要素的层次性,导致产业结构体系及特征体系的内部子系统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存在先后次序;产业支撑体系内部高端要素资源的稀缺性及分布的非均衡性,导致大部分经济体都可能陷入产业体系演进的现代化陷阱。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加快培育引进高端资源要素,打造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才能跳出产业演进的现代化陷阱,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战略研究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冯烽□熊昭
2023, 4(4): 5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近年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系统梳理典型装备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可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经验借鉴。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强化顶层设计,着力优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相结合;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夯实装备制造业人才基础;强化城市群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中美制造业研发强度:差距、成因及政策启示
□卢荻□唐鹂鸣
2023, 4(4): 6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强度是创新投入跨国比较的主要指标,也是创新激励政策的重要目标,在中美竞争背景下对两国制造业研发强度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利用OECD商业企业研发费用数据库2010—2019年数据首次测算了中美制造业总研发强度和分产业研发强度及两国差距,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分析中美差距的来源与成因。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业总研发强度存在较大差距且在2010—2019年间无明显改变,分产业研发强度及变化特征中美迥异;分解结果显示,总研发强度中美差距主要归因于中研发强度产业研发强度差距较大且高研发强度产业差距不断扩大;两国分产业研发强度典型特征迥异主要源于两国发展阶段存在“代差”和制度政策差异,应对中美竞争应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保持低研发强度产业研发投入适度增长、中研发强度产业快速增长和高研发强度产业重点领域超常规增长,缩小两国差距并逐步赢得中美竞争主动权。
体制改革
Select
体制改革
数字经济中的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基于数据伦理和数据所有权视角的探究
□尹海员
2023, 4(4): 7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安全风险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挑战,引发了大众对消费者数据隐私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数据伦理和数据所有权角度探讨了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主张首先要厘清和尊重数据所有权,但并不能仅局限于消费者对自身数据的保护性权利,而是寻找一种能够使数据所有者享受到社会参与的规则框架。为保持数据应用和数据隐私之间的平衡,有必要鲜明地提出“数据公平使用”原则,在消费者数据隐私权利保护、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数据利润共享之间达成适当平衡,在保护隐私权和数据安全的同时,还应该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机会。
金融问题研究
Select
金融问题研究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人民币国际计价职能多元化路径研究
□史亚荣
2023, 4(4): 8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伴而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我国资本项目、金融市场将有序实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开放,开放内容和实践将步入制度层面的新高度。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跟随者、接收者向参与者和制定者转变,施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和更自由的货币兑换机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国际计价职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和基石,相较其它职能却发展滞后。借鉴石油-美元、煤炭-英镑、碳权-欧元的演进轨迹,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格局下,中国需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能源转化的历史机遇,走新旧赛道协同互补、互促的多元化路径来提高人民币国际计价职能。
三农问题
Select
三农问题
耕地保护何以难:目标、实践及对策——来自西部粮食主产区的观察
□郑庆宇□尚旭东□王煜
2023, 4(4): 9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的政策目标清晰地呈现出从注重数量保障到强调质量提升、再到强化载体建设的“由显到隐”内涵要求逐步提升的从严逻辑。地方落实中央部署,多措并举保面积并提质量。但是在实践中,政策落实与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在耕地腾退和使用方面,非农非粮用地腾退成本高与手段缺乏,复合种植在兼顾收入的同时不可避免造成“减粮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缺乏主体沟通导致建设效果欠佳,重显轻隐、前后衔接差的问题突出;在资金预算和使用方面,未区分地类造成实际落实难,补贴对象错位不利于耕地保护;在法律支撑和农民配合方面,“非粮化”管控的硬措施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弥合地方实践与政策目标偏离的政策建议。
Select
三农问题
经营性治理:理解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践的一个新视角
□孙枭雄
2023, 4(4): 10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践的研究,提出“经营性治理”这一解释框架,以揭示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践背后的组织逻辑。研究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多重嵌入性决定了其发展不能仅强调经济收益,还要建立一套经营性的治理机制,以此来熨平附着在村社资源之上的各类制度关系,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政治和社会基础。在“经营性治理”的实践中,村治主体通过关系治理、整合经营权和股份制来推动村社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外部交易,这不仅提高了村社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提升了村社治理能力,促进了共同富裕。为此,地方政府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要重视非经济要素在其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治理机制。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Select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智能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廖春华□李永强□魏华
2023, 4(4):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社会的产业形态、生产方式、组织机制与工作环境等发生着巨大变革,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商业模式和运作体系不断发生着裂变和革新。财经领域人力资源在智能素养、人机协同、创造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新需求,高等财经教育发展从教育目标、能力要求、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为此,高等财经教育必须积极识变、主动应变、科学求变,准确把握智能时代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在知识体系、课程教学、教学场景、参与主体等方面的改革走向,通过遵循财经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构建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机制、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场域、引入智能教学方式的新元素、发挥数据质量监控的新优势等推进路径,进行一场立体化、综合化、全局性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财经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