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代志新 □魏天骐 □马睿文
    2023, 5(5):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点在“富裕”与“共同”两方面。一方面“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可持续地增长,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这又界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在经济结构变迁中发挥我国基本制度优势,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衡协调发展中提升社会生产力质量,在收入差距缩小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郑江淮 □钱贵明
    2023, 5(5): 1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安全、区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难点入手,剖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不协调、不同步、不一致所导致的“两个世界悖论”,并对其概念、成因进行了系统剖析。以此为基础,从制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及影响促成双链融合的创新平台的构建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负外部性影响。为了规避此负外部性,提出了以多元主体互动为目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创新资源配置为抓手,推动多元创新环节有效融合;以制度政策互通为依托,攻克产业链关键环节关断供难题等突破路径,为“卡脖子”问题的早日攻克提供政策参考。
  • 理论经纬
    □罗 影 □汪毅霖
    2023, 5(5): 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和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的时代背景下,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等后发国家的传统优势已经无法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因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本身具有局限性,更是因为按照“萨缪尔森的忧虑”中的逻辑,中国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会损害美国的利益,故后者有激励对前者采取遏制策略。所以,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系于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活力。为此,中国需要有全面而完善的“竞争性产业政策”、适度而有效的“指令性产业政策”以及反映二者间协调配合的“混合性产业政策”,从而方可避免“阿明的提醒”中的不利局面,顺利推进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 理论经纬
    □文武 □张海洋 □詹淼华
    2023, 5(5): 3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附加值贸易的引致原因识别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内需主导化水平,利用2000—2021年42国行业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其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GVC分工有明显内需主导化趋势,该趋势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 GVC分工以及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GVC分工中更为突出;第二,GVC分工内需主导化可显著抑制产出波动,这一作用发挥的渠道在于减少国外贸易保护、增强国内需求动力与提升生产效率;第三,在深度融入价值链时,上述产出波动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中国在全面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可借助GVC分工内需主导化而稳定经济;第四,推动与发达国家间GVC分工实现内需主导化能更有效地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内需主导化的产出波动抑制作用更强。因此,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契机加速GVC分工内需主导化进程,是提高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抓手。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杨荣海 □李亚波
    2023, 5(5): 4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众多国家在大力研究、概念验证、试点和发行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推出的业务以零售业务为主,推进的进程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全球 CBDC 竞争现状存在以下特点:全球CBDC 体系中没有明显国际影响力的 CBDC,整个市场竞争程度较大,市场信息完全性、流动性较强;各国 CBDC发展受限于众多因素,双边、多边合作没有大规模出现。根据全球 CBDC竞争现状,文章认为数字人民币发展具备科技、计价、结算、“货币锚”、储备资产,以及稳定金融市场和降低金融风险占优条件。当前数字人民币发展的策略选择是:发展数字人民币零售业务;积累超大规模的数字人民币零售业务使用场景经验;依托“中国制造”推广数字人民币批发业务使用;发挥数字人民币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优势,让数字人民币成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中的“锚货币”。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王春宇 □王海成
    2023, 5(5): 5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总体上,我国产业链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地缘政治冲突、公共卫生事件、贸易和产业政策变化等供给端的外部冲击下,供应链维度和价值链维度存在的重点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限制、产业链核心环节控制,以及空间链维度的重要产业链回流、本土产业链外迁四个方面。应围绕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控制力、缓解产业链外迁压力、构建顺畅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全力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
  • 发展战略研究
    □赵 祥
    2023, 5(5): 6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物质与技术基础。本文从部门结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特征,揭示了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发展存在着部门结构不够优化、高附加值功能不强和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网络尚未形成等突出问题。新时代我国要从推进部门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功能升级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方面入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发展战略研究
    □徐鹏杰 □张文康 □曹圣洁
    2023, 5(5): 7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有机构成,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测算我国30个省(区、市)2006—2020年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均能显著提升农村富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在新发展时期得到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则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新时期效应;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财税效应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得到有效证实,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一影响路径并未得到验证。据此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内部的现代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赵静梅 □李钰琪 □钟浩
    2023, 5(5): 89-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 2013—2020年中国 30个省份的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国内市场统一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内市场统一程度也越高。从省际贸易成本角度切入的机制分析发现,信息搜寻成本越高、物流运输成本越高的省份,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其市场统一程度的提升幅度也越大,说明成本优化是数字经济推动市场统一的作用渠道。门槛回归结果显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省际贸易成本的降低,数字经济推动国内市场统一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推动市场统一,而这一效应在东部地区并不显著,说明数字经济能够缩小区域间市场统一性的差距。
  • 体制改革
    □孙 哲
    2023, 5(5): 1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意义不言而喻。国有经济创新力是一种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现阶段国有经济创新力明显增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前提,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选择,还是培育国际循环竞争优势的强有力保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经济应肩负起具有全局观与使命观的“链长”角色,在围绕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与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创新链、助推价值链重构等方面承担关键任务。此外,还需要从攻坚科技创新、推进开放创新、紧扣数字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以及落实制度创新五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励汀郁 □普蓂喆 □钟钰
    2023, 5(5): 10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食物观”对我国食物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应对资源短缺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我国食物缺口估算结果差异明显、食物安全与资源安全之论尚不明晰,不利于深入理解践行“大食物观”。基于膳食营养视角,文章从生产、消费、营养多维度估算我国主要食物供需缺口、绘制缺口矩阵,并从环境视角进一步匡算食物缺口下虚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缺口。研究发现,我国食物缺口至少存在四种类型,其中豆类、奶类等“产需双缺型”和食用植物油、肉蛋等“生产不足型”是关键短板。远期来看,食物供给存在营养不均和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两大隐患。文章认为,“大食物观”下,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一体两面”,需保障食物、资源双安全,既要引导居民营养消费、改善食物供需结构,还需拓展国土空间资源、减轻耕地水源压力,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 三农问题
    □王 妍 □范爱军
    2023, 5(5):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研究方法,采用 CEPII-BACI 数据库 2002—2020年全球 200个国家粮食贸易的数据,构建全球粮食进口竞争网络,剖析其进口竞争格局特征,并着重分析中国粮食进口竞争状况,同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影响粮食进口竞争的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全球粮食进口竞争网络中的进口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数量在减少,但竞争关系仍然十分紧密。第二,竞争关系和竞争强度主要集中在亚洲内部,且亚洲内部的竞争关系数量和竞争强度均呈递增趋势。第三,中国的进口竞争强度持续攀升,和主要进口国的竞争加剧。第四,中国作为粮食出口国,其他国家对其粮食的竞争程度并不高。第五,全球粮食贸易网络特征、资源禀赋特征、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地理距离都会影响两两国家间的粮食进口竞争关系和竞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