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王淑梅 □张远新
    2023, 7(7):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关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生成依据,它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农民共同富裕学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重农富农治农文化,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思想智慧,立足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是习近平领导经济建设、改善民生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核心要义包括战略地位、政治保证、美好图景、发展动力、必由之路和主体力量等诸多方面,具有战略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超越性等理论特质。其重大价值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农民共富思想的理论创新,而且为新时代开创促进农民共富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世界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耀彬 □聂长飞
    2023, 7(7):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定位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拓展。在内涵上,经历了1.0阶段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效率提升,2.0阶段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以及3.0阶段的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还进一步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在路径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华军 □田 震
    2023, 7(7): 2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总结回顾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评估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展望新征程上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新时代十年,中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新常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年间,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对外开放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统筹区域战略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谭 顺
    2023, 7(7): 3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症结集中在居民消费需要发展不足和居民消费效能不足,究其原因则是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单纯追求市场供求平衡而脱离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扩大未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满足程度,未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强化需求导向机制及其运行,以人的发展统摄消费发展、生产发展。具体而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运行目标,以培育消费者为运行动力,以消费力结构提升为运行调节,以构建需求导向机制为运行逻辑,以个体治理为运行方式,以提高消费效能为运行评价。这样,生产发展、消费发展、人的发展内在衔接与统一,通过人的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 理论经纬
    □朱 超 □范志国
    2023, 7(7): 4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投资者预期决策视角构建理论模型,以2001—2021年122个经济体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全球不确定性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不确定性上升降低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且持续时间较长;(2)国内不确定性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未造成显著影响;(3)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以出口为代表的贸易开放程度可以缓解全球不确定性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负面影响;(4)异质性分析表明,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高国内信贷水平可以降低全球不确定性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负面影响。所以,旨在降低全球不确定性的政策可以促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一国也可以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扩大出口、加大资本账户开放等措施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流入。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张方波
    2023, 7(7): 5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制度型开放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战略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金融开放的配套机制渐成雏形、自主开放与协定开放并行、积极对标国际规制要求、探索采用国际高标准管理模式、金融标准双向突破,但也面临着国际金融治理领域中的“中心-外围”困境、对标高标准规则不彻底、国内金融法规滞后于国际规制要求、落实国际通行管理上不到位以及金融标准“走出去”缓慢等挑战。因此,下一步推进金融制度性开放,需要根据国际文本要求整合金融开放规则,完善金融专门立法并与规制类开放有效衔接,完善金融开放中的具体管理措施,加大吸收国际先进标准和推出国内重点标准“走出去”并重以及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 笑 □华桂宏
    2023, 7(7): 6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股权进入模式与OFDI程度双维视角出发刻画高科技企业决策图景,研究OFDI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究自主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无论 OFDI规模深度或地域广度,独资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均超过合资;(2)自主创新能力在独资模式中对创新绩效尤其是颠覆式创新绩效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且对地域广度的影响大于规模深度;(3)经区位异质性研究后发现,在独资模式中发达国家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而在合资模式中发展中国家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理想;自主创新能力在独资模式中的负向调节作用与合资模式中的正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
  • 发展战略研究
    □何诚颖 □陈锐 □郦金梁 □史占中
    2023, 7(7): 7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形成的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影响持续加深。基于对经济学视角的辨析,工业智能化本身并不能扮演“垄断趋势”的终结者,无法自发促成市场竞争。因此,分析工业智能化的机制特征,针对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决策进行经济分析。通过经济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具有赋能属性,并对相关产业的赋能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强,从而具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潜力。基于典型事实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性,不难预见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具有自我强化的垄断趋势。本研究为政府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中国与美国均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大国竞争合作中拥有相匹配的战略能力,将引领和主导全球工业智能化的发展。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李 韬 □冯贺霞
    2023, 7(7):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经济下垄断、竞争与创新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复杂,在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的推动下,平台企业的垄断-竞争-垄断周期更短,相应的治理方式也更具挑战性。平台经济下的垄断是一种竞争性垄断,是多维理论视角下的一种市场结构状态、过程与能力,是资本、技术、数据等多种生产要素积累、集中而形成的垄断过程,是一种具有高垄断性、高竞争性、高创新性的一种新的市场结构,是依托平台这一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数字技术优势而形成的竞争性、动态性、生态性的垄断能力。对平台经济中的垄断、竞争与创新问题,应坚持多元协同、包容创新、审慎监管的治理原则。应充分考虑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结合市场环境进行适度干预,以数字化赋能快速响应新问题、新矛盾,兼顾治理风险与产业效率。
  • 体制改革
    □潘士远 □陈秀茂 □任晓猛 □史晋川
    2023, 7(7): 9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营经济是我国课税的最大基础与纳税贡献的最大主体。当前,伴随着宏观税负的持续下降,民营经济发展困境改善未见起色,税费与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双升双降之谜”。对此,本文结合减税降费的现实特征与政策实践,从竞争机制、信号机制、协同机制3个维度,为减税降费提振民营经济发展效应减弱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旗帜鲜明地提出优化调整减税降费结构的基本思路是要为大型民营企业减负。进一步,本文以“四个面向”为通过减税降费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高 帆 □张天帷
    2023, 7(7): 10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城镇化增速趋于放缓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分化趋于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相对数下降但绝对数持续攀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和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显著,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收入分化持续趋强等新的实践背景。立足于这些实践背景,中国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思路和方案的创新,城乡连续体理论具有启发意义。该理论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先验性”“范畴界定的统一性”和“分布形态的均匀性”三大隐含假设,这些假设与中国的发展实践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探究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连续体框架。中国本土化语境下的城乡连续体是一个具有空间扩展与结构多维特征的“复合体”。人口、土地与产业在城乡之间、乡村内部和城市之间这三大场域均具有连续体特征。从这一分析框架出发,新征程上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将顶层统筹与主体能动相结合,着力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速化、社会公共产品均等化、地方实践路径差异化、微观主体选择扩展化、城乡空间格局融合化。
  • 三农问题
    □曾恒源 □高 强
    2023, 7(7):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立足实践探寻其科学发展路径和高效运行机制。本文基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的现实背景,梳理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然面临基础薄弱、目标偏离和运营低效“三重困境”。其次,结合经济增长理论、社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剖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重困境”的逻辑根源,推演破解“三重困境”的理论假说。然后,运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实施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实践案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造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按照“设立企业法人—村企功能分离—治理机制调整”的思路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能够有效破解“三重困境”,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新时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