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邬欣欣
    2024, 11(11):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揭示出大 国改革规律,着力解答大国实现什么样的改革、怎样实现改革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经济思想 将大国改革走向置于世界经济发展长周期予以考察,研判了大国改革的阶段性特征、趋势性变化、 战略机遇期与深层次挑战;从大国改革走向中既着眼于把握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改革的必然要 求,又注重抓住各大经济体改革的普遍要求,形成了关于大国改革要求的系统化理解;基于对大国 改革要求的把握,阐明了大国改革的基本理念、制度基础与科学路径。这些关于大国改革规律的理 论成果创新性地形成了关于世界转型过渡期大国改革规律的前沿认识,提炼了关于社会主义大国 改革的核心原理,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大国改革模式的中国方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善奇 □常辉 □王晓霞
    2024, 11(11): 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空间的生产过程遵循平台资本空间化和平台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平台空间主要有受 众创造型平台空间、供需匹配型平台空间、市场创新型平台空间和流量推广型平台空间四种类型,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运动和积累规律。平台空间凭借垄断数据要素和智能算法监控管理,能有效 地整合虚拟与现实双重空间的经济资源,将“时空压缩 ”到极限,但仍无法突破物理空间的现实界 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界限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生理界限。平台空间资本积累模式具有非生产性和 对数字租金的掠夺性,平台空间的生产应定位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平台,以数字新 质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瑞礼
    2024, 11(11): 2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是宏观调控制度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因此,设计宏观调控目标 体系需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基于国际经验和历史惯例,本文结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 特点和国家新发展战略要求,尝试性设计了能够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的以“1+3+X ”为架构特征的 宏观调控目标新体系。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实行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目标制、用实验性思维 确定调控目标值等政策建议。这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邓观鹏 □顾友仁
    2024, 11(11): 3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间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时间剥削的核心,以劳动力商品化和劳动时间最大化为基点。资本主 义进阶为数字资本主义,从“工厂 ”向“数字 ”的形态变构使其时间剥削呈现新态势,表现为时间剥 削对象从“工厂劳众 ”转向“普罗数众”,数字劳动塑造出数字产消者,全面溶解并吸纳数字产消时 间;剥削机制从“工时戒律 ”转向“数字雇佣”,数字技术展现对数字劳动时间强大的规训权力,必要 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界限日趋消解;剥削内容从“机器枷锁 ”转向“数字豢养”,数字资本制作 数字景观致幻数众对自由时间的认知;剥削走向从“剥削 ”进化为“剥夺”,数字资本主义让“无产阶 级 ”降格为“无用阶级”,加剧“智能机器 ”对无产阶级生命时间的汲取。对此,数字社会主义要实现 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超越,须着力提高数字生产力和服务力,强化数字资本的制度规约,以人本逻辑 超越资本逻辑,维护好数字劳动者的时间权益,同时加强大众思想引领教育,助其明晰自由时间的 本质,打破技术拜物教和景观拜物教的束缚。
  • 理论经纬
    □凌永辉
    2024, 11(11):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产业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支撑。适 用于传统产业的主流增长分析范式不能简单应用于在技术和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的新兴产业发 展的研究。实际上,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演化由主导技术演化、市场规模和结构演化两条逻辑主线 共同推动。为此,基于演化增长理论,提出一个具有一般性和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技术、偏好 和制度角度揭示了我国新兴产业演化增长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其基本逻辑是,首先客观描述了新 兴产业的演化增长过程与阶段性特征,进而抽象性地识别出背后的“技术—偏好—制度 ”这一演化 增长范式,然后基于软件产业的演化增长实践,经验性地分析了上述范式在软件产业的市场培育 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从演化增长视角看,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需要从抓住产业技术 变革趋势、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着力打通技术滞后型、偏好错配型、 制度缺失型三类堵点卡点。
  • 理论经纬
    □胡国良 □王继源 □龙少波
    2024, 11(11): 5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超级全球化 ”时代的结束,跨国公司在全球产 业链中的地位总体趋于规模稳定和结构优化,“南升北降 ”的特征日益显著,高端化和服务化成为 主要趋势。在国内价值链中,中国境内跨国公司的“本地化 ”程度加深,高附加值特征日益显著,且 在中国的布局出现分化。当前,受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影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行为策略转 向保守,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为新的全球化驱动力量,同时安全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成为跨国 公司发展的新方向。推动跨国公司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要通过营商环境建设、公平的分配 机制、制度型开放、坚定在华投资信心等措施引导外国跨国公司融入国内大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 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增强专业服务支持以及加强对国际规则的利用等 助推中国跨国公司更加深入地嵌入全球价值链。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张宏博 □梅应川
    2024, 11(11): 6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马克思货币流回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淤积的概念,用以考察中国持续增加的M2/ GDP 值现象。当商品难以顺利售出或资本周转时间较长时,货币短时期内难以顺利流回,超出流通 所需的货币将退出流通,形成以贮藏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货币淤积现象。进入 21 世纪后,商业银行 在政府驱动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创造出大量货币为投资进行融资,支持了第 I 部类的优先发 展。大量货币伴随投资过程流入市场后,由于两大部类交换比例失衡与较长的固定资本周转时间 等原因短期内难以顺利流回,以准货币形式淤积在居民与企业部门,由此造成中国的M2/GDP 值显 著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本文基于2002—2020 年的投入产出表对货币淤积总量进行了测算。结果 表明,中国存在着十分显著的货币淤积现象。在扣除货币淤积部分后,中国的 M2/GDP 值与世界平 均水平相当。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应促使两大部类走向更加均衡的发展路径,畅通货币 流回途径。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王学凯
    2024, 11(11): 7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以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经历了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 制度型开放的升级。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实质是降低“边境上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一带 一路 ”合作围绕“五通”,搭建政策沟通体制机制、建立设施联通框架基础、提升贸易畅通自由便利、 扩大资金融通服务体系、促进民心相通渠道路径,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未来仍有很大潜力。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实质是推进“边境后 ”规则融合,具有广泛性、一致性、严格 性的特点,“一带一路 ”合作为制度型开放提供“经验库 ”“试验田 ”和“示范版”,将绿色化、创新化、 数字化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点方向。面向未来,应以基础标准的“中国—东盟 ”模式为主,推动货物 贸易关税减让、促进贸易投资有序开放、推进更多领域规则融合,按大洲分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 逐步将“一带一路”倡议升级为自由贸易区。
  • 体制改革
    □李文文 □郎丽华
    2024, 11(11): 8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标准跨国协调是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外贸新动能和巩固外贸基 本盘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和采用内生技术标准的多国模型,在理论上分析技术 标准协调通过成本互补效应和需求效应,促进出口扩张。在实证分析上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技 术标准协调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标准协调促进中国出口规模扩张。进一步分析 表明:认可国市场规模越大、参与标准协调的认可国数量越多,技术标准协调促进出口扩张的作用 越强;测试、质量、测量和网络类型的标准协调能显著促进出口扩张;标准协调能提高企业出口产 品的数量和价格,促使更多企业参与出口;标准协调产生企业选择效应,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采用 协调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带动其出口扩张。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陈英武 □李忠海
    2024, 11(11): 9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治理机制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根本举措。链长制是 近几年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治理新形式。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看,链长制融合了政府和 市场的部分功能,是一种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发挥了协调供需、保障供应等 作用,但是由于存在产业链的跨区域性和链长制的行政区域性等矛盾,链长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 在不少局限。要从应急之举变成长久之计,需在“利益互增定律 ”思路的指引下,产业链上下游各方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产业 联盟、链主企业治理等更多形式,才能形成良好的持久的产业链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国产 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 发展战略研究
    □薛振翔
    2024, 11(11): 10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贸易协定中的贸易规则将影响企业在区域内的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成员国在全球产业价 值链的地位,尤其累积规则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构建累积规则评价指标,并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研究累积规则对中国在自贸协定伙伴国中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累积规则可显著提 升中国在自贸协定伙伴国中价值链地位,并且这种影响在行业层面和伙伴国类型层面具有异质 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中间品贸易是累积规则发挥作用的关键,累积规则通过促进中国与自贸协 定伙伴国间中间品贸易提升价值链地位;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提升价值链地位的同时,累积规 则具有降低自贸协定伙伴国间贸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的作用。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蒋黎 □蒋和平 □ 郝汉
    2024, 11(11):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既有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有中国特色内涵。本 文通过界定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采用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城镇化率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世界发 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国 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差异,结合中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优劣势分析,找出中国与 发达国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主要差距和原因。鉴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进程的分析,明确指出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到 21 世纪中叶之前, 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但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仍须立足国情,采取系统 性、整体性和一致性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和实行分地区推进、分产业推进、分主 体推进战略,不断完善建立组织保障、政策支撑、资金支持、人才支撑、法律支撑为核心的支撑保障 体系,以稳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