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常 璇
    2024, 3(3):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形势和实践 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 主义粮食安全观的新境界。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创新性 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识论层面,构建新粮食安全观,对“什么是国家粮食安全 ”的认识进入了 新阶段;在价值论层面,定位“国之大者”,对“为什么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的阐述达到了新高度; 在方法论层面,坚持战略谋划与举措创新并举,对“怎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的回答打开了新局面。 在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充 分彰显了其论述的实践伟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 林
    2024, 3(3):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发展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 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质量互变,以物 质现代化为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 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能够以科技现代化这个 “ 关键所在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它能够以“首要任务 ”驱动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也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生产力,它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人民 至上的共同价值驱动力,而以新型发展方式和新发展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在深层逻辑上成 为二者内在的发展趋势、价值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激活和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 发展潜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晓仪
    2024, 3(3):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如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物品、优化国家在公共事务   中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早在 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已认识到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广泛性,并结合东方社会分析了国家出资“补助 ”私人资本和“国家承包商 ”垄   断经营的公共经济干预模式。此后,西方学者持续展开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探索和“回归国家” 的福利制度实践,但难以逾越积累和合法化的危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以政企合作方式推   动公共物品的普惠性供给,可被视为国家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   而做的实践选择,反映出现代化经济治理中国家在规划与发展上协同化、在监督与调整上规范化   等趋向。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张辽 □胡忠博 □陈松
    2024, 3(3):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公共卫生事件、经贸摩擦、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的相互 交织对全球产业链的安全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迫使全球产业链重构速度加快,同时加剧了中国 产业链面临的外部依赖风险、技术壁垒和竞争、贸易保护主义风险、“断链 ”隐患以及产业国际分工 不平等。本文首先系统梳理我国产业链现有竞争优势和不足,分析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我国产业链 安全的影响,进而提出保障产业链安全的战略取向。研究表明,全球产业链重构新形势下应当遵循 坚持在扩大内需中发挥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逻辑、在自主创新中实现核心技术瓶颈突破的逻辑、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逻辑、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产业链体系优化布局的 逻辑,并实施开放共赢战略、“数智化 ”转型战略、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战略、产业链集群能级提升战 略以及产业基础能力再造战略,以求打破西方国家产业链“脱钩 ”企图、疏通我国产业链的关键堵 点、增强产业链粘性与韧性,保障中国产业链中长期安全。
  • 理论经纬
    □王 强 □刘晓音
    2024, 3(3): 4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引入经济规模变量构建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经济增长 动力的演变机制和路径,并利用国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动能转换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 变动。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存在一定的演变机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的动 力逐渐由外循环动力向内循环动力转变。其中, 出口、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而居民 消费、私人投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通货膨胀、汇率 变动、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 发展动能转换的阶段应着眼于本国实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持续性和稳 定性,这是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 理论经纬
    □宋思源 □刘玉奇
    2024, 3(3): 5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12 —2021 年“一带一路 ”沿线45 个国家或地区为样本,借助静态面板 OLS 模型、动态 面板系统 SGMM 模型,考察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外价值链关联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结果显 示,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可深化中外价值链关联;出口技术复杂度、金融开放、人力资本积累与产 业集聚的正向效应是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中外价值链关联的关键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得 出,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外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具体呈倒“U ”型;“一带”与“一 路 ”国家或地区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外价值链关联的作用差异不明显;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自 由化亦可强化中外价值链关联。据此,中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应积极搭建数字服务贸易网络、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对接国际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为深化价值链关联提供外部保障。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吴隽豪
    2024, 3(3): 6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快速加息形成利率曲线倒挂诱发银行业危机,利率风险管理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从商业 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的微观视角出发,分别从期限错配程度和利率期限结构分析净息差的变化机 理,通过手工采集数据构建微观层面期限错配程度对我国上市银行 2015 —2022 年数据进行实证 检验。研究发现:净息差与期限错配程度呈现相反关系,出现“期限错配之谜”,信用风险承担渠道 和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倾向则是可能的解释;利率期限结构对净息差影响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方 向相反,本质上与资产负债利率重定价周期错位有关;期限错配程度较高的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 更小,并非是其利率风险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结果,反而暴露出我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 差的现状;全国性银行相较地方性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也更高,短期“船大难调头 ”特征明显。为牢 牢守住我国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应当提高跨周期风险管理能力、重视资产质量和资 产负债主动管理以及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高洪玮
    2024, 3(3): 7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一百年 ”历史交汇点,聚焦 创新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中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世界经济复苏、参与全球科技治 理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创新的范围、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开放创新生态 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科研组织国际化程度、开放创新制度环境、全球创新要素配置能力和开 放创新国际环境方面面临较大挑战。立足新阶段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时代要求,未来我国应探索 提高科研组织国际化程度、加快建设国际化科创制度和环境、持续提升全球创新要素配置能力、积 极改善开放创新外部环境,以开放合作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发展战略研究
    □李刘艳 □邓金钱
    2024, 3(3): 8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的演进之路。按照城镇化水平 速度,结合制度背景、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政策时间节点,本文将我国城镇化历程划分为计划经济 下城镇化波动发展阶段、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减速提质发展四个阶段, 力求探寻城镇化战略的演进规律;贯穿城镇化战略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一条根本主线和四条具体主 线,根本主线是党领导下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四条具体主线为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始 终立足国情动态调整、大中小城镇和城市协调发展以及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新时代中国城 镇化发展将面临新目标、新动力与新趋势。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龚广祥 □王展祥 □孙勇
    2024, 3(3): 9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 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然而,受 规模(效率)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创新溢出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外汇储备效应的影响,中国正 面临包括产品、要素、市场、外汇风险在内的去工业化经济风险。为此,需要以外防内控为基本策 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延伸制造业供应链产业链最大化制造业规模(效率)效应,实现制造 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大化制造业高就业带动效应、高产业关联效应,全方位推动中国早日由 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 体制改革
    □张琼 □李想 □江飞涛
    2024, 3(3): 10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低工资就业效应是文献中关注较多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话题。本文基于全口径大样本调查 微观数据,考察我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异质性及可能解释。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最低工资增加 对应就业减少,失业增加,而非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基本保持不变。其次,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存在明 显异质性:最低工资上升,女性相比男性就业下降和失业上升更明显,低学历相比高学历个体就业 下降、失业以及离开劳动力市场的规模都更大。再次,地区劳动力同质性程度是理解最低工资就业 效应异质性的重要维度:同质性越高,最低工资对就业(负向)、失业(正向)和非经济活动人口规模 (正向)的边际影响相对越大。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钟文晶 □李 丹
    2024, 3(3):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但关于农业企业数 字化促进绿色化的机制剖析和情景分析方面,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空间。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 阐明农企数字化水平对其绿色生产决策的影响逻辑和内在机制,并使用293 家广东省种植类农企 的一手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农企数字化水平显著促进了其绿色生产程度;其 中,组织一体化发挥了机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地位较高或文化程度较 高、企业经营年限较长、土地租期较长或得到农业补贴的情况下,农企数字化水平促进绿色生产程 度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现实启示在于,政府要继续为农企数字化提供激励性制度环境、稳定地权 以促进农地长期流转期限、提升农企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使得农企数字化创新为农业绿色生产 带来更大活力,助力实现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