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新质生产力研究
  • 新质生产力研究
    □胡 莹 □刘 铿
    2024, 5(5):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 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 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 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 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 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 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 新质生产力研究
    □冯永琦 □林凰锋
    2024, 5(5):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的质变跃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数据要素在 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 探讨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看,数据要素不仅 能够直接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能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 形成和发展。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催生的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现实挑战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数据要素价值 难以充分释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对新质 生产力发展存在滞后等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要 素倍增效应等视角提出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陈海若
    2024, 5(5): 2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难题。放眼世界,“福利国家 ”模式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 下发生转型,日益暴露出其实质;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效率与公平的两难困境;资本的 全球扩张造就不平等的世界体系,新的科技革命进程中,形成了以平台、数据、算法为主要手段的 新型剥削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探索出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高质量发展与共同 富裕的协同互促平衡了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和共享的关系;“三位一体 ”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效率 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政府、市场、社会 ”三方协同的制度设计彰显了我国贫富分化调节机制的独特 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共同 富裕的前进方向;互利合作的现代化道路昭示了全人类共同繁荣的光辉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对共 同富裕问题的回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 理论经纬
    □周思斌 □段文斌
    2024, 5(5): 3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文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内核及形成机理展开分析,揭示出其 实质是资本所有权的垄断。首先,由于生产率的国别差异产生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的偏离,高生产 率国家获得超额利润,这是第一层次不平等。其次,根据所有权垄断性质和力量的不同对行业进行 了二分类,工业及生产性服务行业商品的国际生产价格对国际价值的偏离是第二层次不平等的形 式Ⅰ;自然力行业商品的市场价格对国际价值偏离是第二层次不平等的形式Ⅱ , 两种形式组成矛 盾统一的第二层次不平等。最后运用世界投入产出库(WIOD)2000 —2014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验证了理论并揭示了时代特点。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张栋浩 □罗荣华 □刘锡良
    2024, 5(5): 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 发展之路”。《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 量的普惠金融体系。本文结合理论辨析和大量经验数据,首次回答了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是什 么、为什么以及未来怎么走的问题。首先,本文理论辨析指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是突破西方 传统金融理论桎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其次,从保障体系、组织 体系、监管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构成,并阐述其建设成就。最后,揭示 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还需降低普惠金融发展的地 区间差距、推动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差异竞争、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普惠功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数 字化转型、推进合作金融发展、完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 金融问题研究
    □郭 娜 □张 骏
    2024, 5(5): 5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构建金融科技约束下的银行存贷款收益模型,创新性地将银行风险承担区分为主动 风险承担和被动风险承担,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进一步 地,基于 2009 —2022 年 114 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对主动风 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以及银行信贷供给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应用将刺激银行主 动承担更多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均会强 化金融科技与银行主动风险承担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加剧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承担效应”,且该 影响作用在中小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拓展目前学术界对于银行金融科技经济后 果的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以及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观察 视角。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崔 巍 □胡 洋
    2024, 5(5): 67-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梦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破解我国的“幸福悖论 ”离不开宏观的 社会环境和大的时代背景,本文在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的“幸福悖论”。在当 前历史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非经济方面。在经 济方面,应该促进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在非经济方面,居民幸福逐渐转变为对政治民主、公平 正义和文化审美的精神追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变化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明确“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践路径,也是新时代我国 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 发展战略研究
    □张爱瑜 □王睿 □喻浩
    2024, 5(5): 7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出口稳定对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 文利用2000 —2019 年中国出口产品数据从“规模 ”角度实证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对出口稳定的影 响。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签署及贸易协定深度深化均能促进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稳定。机 制分析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伙伴国营商环境改善以及双边价值链关联是区域贸易协定 促进出口稳定的主要渠道。区域贸易协定的出口稳定效应对于“WTO+ ”协定条款、非发达经济体及 技术密集型产品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贸易协定签署缓解了新冠疫情冲击对出口稳定 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中国更好发挥区域贸易协定功能、巩固外贸基本盘具有启示意义。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倪红福 □冀 承
    2024, 5(5):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深入探究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温差 ”的现象、成因及对 策。宏微观不一致的典型现象包括宏观经济中高速增长与微观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存在不同步 性、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与实际获得感较低具有显著差异、总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与青年就 业形势较为严峻产生明显背离。“温差 ”形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加总偏 差、对宏观数据的认识存在个体感受的“幻觉 ”和信息偏差、收入分配不均和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 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加强宏微观核算数据的整合、改进数据采集与统计方式,提振微观主体预 期和信心、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四个方面提出了弥合“温差”的对策建议。
  • 体制改革
    □魏龙 □王翼祥 □蔡培民
    2024, 5(5): 9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而供应链多元化配置策略是分散风险 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09 —2019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制造强国战 略对重点领域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多元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强国战略通过畅通资金 链、巩固产品链以及部署创新链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企业供应链多元化水平。从实施效果来看,制造 强国战略对企业客户关系的多元化促进效应更大,且对国有企业、距行业技术前沿近的企业以及 高市场化地区企业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本文进一步从动态视角考察发现,制造强国战略能够显著 降低重点领域企业的供应链变动率,促使重点领域企业形成牢固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袁宇阳
    2024, 5(5): 10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下,作为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的“大国小农 ”通常被视作一种结 构性矛盾,普遍认为小农难以促进大国的现代化发展,“大国小农 ”呈现出“强国弱农 ”的关系内涵。 步入数字社会,“大国小农 ”在农业、组织、生活、文化、治理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小农 ”行动 逐渐跟上“大国 ”行动的节奏,“大国 ”与“小农 ”在现代化层面的区隔开始消解,逐渐从过去的结构 性矛盾关系转化为数字时代的融合与互构关系。大国战略的数字化导向以及数字技术的社会性嵌 入,促进了大国与小农的双向互构,形塑了适应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数字- 小农 ”互构 的动力机制。数字化是连通“大国 ”与“小农 ”的核心纽带,小农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逐渐成为中国 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从而再造了“大国小农”的关系内涵。
  • 三农问题
    □张喜才
    2024, 5(5):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产品供应链是连接农村生产发展和城市生活消费的桥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 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城镇化水平提高、收入增加、全球化、数字 化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推动下,农产品供应链发生的零售终端变革、餐饮服务变革、产地变革和供 应链中介变革。深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在供应稳定性、利益分配、全链条质量管控、全链条减损四 方面的困境,从强化供应链战略设计、抓住关键主体、发挥政府扶持杠杆作用、嵌入新型农村集体 经济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