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孙 宾 □章荣君
    2024, 8(8):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的实践起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 标牵引。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理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传承与赓续以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坚持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人民至上、强化制度保障和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等改革开放的经验优势构成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时代发展主 题、坚持人民至上、把准改革主攻方向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 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苏立君
    2024, 8(8):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型劳动力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劳动力。人工智能产业链包含基础层、 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意图实现对知识型劳动力的传承和吸纳知识、理解和创造知识以 及传播和运用知识三重作用的替代。人工智能本质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它不是“新劳动力”,而是 “新生产资料”。人工智能作为生产资料具有新特性:它需要与传统生产资料结合构成社会化的生 产资料系统;它的价值由数据商品价值和直接劳动投入数量决定;它的无形损耗和价值补偿取决 于数字技术变革速度。资本通过占有人工智能实现了个别生产过程劳动时间节约和对总剩余劳动 时间的调控。具体地,人工智能应用将基于知识型劳动力稀缺性形成的垄断权力从传统产业资本 转移给人工智能行业的资本;将隶属于产业资本的雇佣劳动转变为隶属于数字资本的不稳定劳 工;将按照资本增殖需要控制和扭曲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分配。因此,作为依附于传统产业资本的技 术,在以利润动机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工智能并不会改变资 本主义已经深度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反而会激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晓勇
    2024, 8(8):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认为,雇佣劳动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货币与活劳动的交换活动,其本质上是设定资本即 生产资本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又结合的过程。“非 雇佣数字劳动 ”概念的兴起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新形态和新变化,也引起学者们对“非雇佣 数字劳动中是否存在剥削和是否产生剩余价值 ”的争辩和讨论。本文借鉴马克思的雇佣劳动理论, 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非雇佣数字劳动 ”的生产性和雇佣性,系统全面把握“非雇佣数字劳动 ”过 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非雇佣数字劳动”的新特征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雇佣劳动理论。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张林忆 □黄志高
    2024, 8(8):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后历史阶段的生产力质态转型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演进表现为,由新型生产要 素及其关联要素对生产力系统结构的重塑所引发的生产活动全场域的变革,即新质生产力本质上 是由新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他要素而形成的最新科技产业化的产物。从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 的总体趋势来判断,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以及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 质性改造效果显著,是引起主导技术体系变更,进而推动产业变革的覆盖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关 键变量。目前,以数据要素为根本、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对生产力量态、质态等方面的解构 和重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充分条件和时代条件,以技术渗透、空间生产、生态增效机制赋能 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未来的行动框架上,需继续增强数字经济的技术驱动效应、发掘产业聚集融合 的新经济空间、释放数字经济的生态效能,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化根基。
  • 理论经纬
    □吴顺利 □梁 威
    2024, 8(8): 4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城市流通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流通效率、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挖掘消费 市场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0 年283 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国 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城市流通数字化转型赋能 消费市场潜能的政策效果展开实证评估。研究发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激发消 费市场潜能,且该政策在东部地区、高行政级别、高人口密度以及数字化基础条件占优势的城市中 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能够通过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畅通商 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强化区域专业化分工间接激发消费市场潜能;此外,城市流通数字化转型 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城市消费市场潜能的释放。研究结论为推进现代化流通体 系建设、充分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撑。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原 倩
    2024, 8(8): 5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 是我国下一阶段对外开放的主旋律。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是制度型开放的主要内容,分别以经济 体、政府、企业、产品和服务为实施主体, 围绕焦点议题,形成既有内容交叉、又有角度区分的开放 制度体系。从实践看,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贯穿于各具体开放领域之中,成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 放的重要牵引和抓手。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应紧扣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各自的主攻方向,分类形 成制度型开放清单和任务体系,强化与外贸、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科技开放、金融开放、共建“一带 一路”等具体领域的协同配合,共同汇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合力。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肖 斌 □陈其源
    2024, 8(8): 67-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及经济政治博弈的迭代升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了严重挑战,要求 国有企业发挥特定的产业控制功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产业控制功能的 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向战略必争领域集中,提升对国家产业战略的牵引支撑作用;强化 产业链“链长 ”能力建设,提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控,提升 对国际资本施压的自主反制作用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下,国有企业需要通过深化 体制机制改革巩固增强产业控制功能,精准塑造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产业控制力,同时注重联 合多元主体激发产业控制的正向外溢效应,以此更好发挥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
  • 体制改革
    □曲 颂 □郭君平 □李荣耀
    2024, 8(8): 7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充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三权 ”的前提下,构建“三权 ”财产权益实现机制既是推进新型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处在重要窗口期。本文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以户籍关系变化和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调整为逻辑主线,审视进城落户农民“三权 ”的内涵演化,梳理进城落户农 民“三权 ”处置的政策脉络和地方探索,进而剖析构建进城落户农民“三权 ”财产权益实现机制的关 键难点。研究认为,构建进城落户农民“三权 ”财产权益实现机制的关键难点在于辨明农民进城落 户与融入城镇的关系,厘清集体内部转让与市场资源配置的边界,着力解决“三权 ”退出补偿不足 的核心问题,确立“以用定转、转用联动 ”一体化机制,抓住集体成员身份去留的根本症结,以及做 好退村进城之间权利保障的接续衔接。在此基础上,应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动态调整机制、 健全多层级多元化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软硬兼施 ”完善引导机制、统筹推 进改革与完善配套制度。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石先梅
    2024, 8(8): 8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在创新金融活力的同时提高了数字金融治理难度。金融资本 与数字资本基于总体性特征与寄生性特征相互渗透,引发两类金融风险。为了维护数字金融安全, 需处理好数字金融安全与整体金融安全、数字金融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国内金融安全与国际金 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充分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发挥数字金融对实体 经济的赋能作用。对内需加快数字金融科技研发、加强数字金融治理、完善数字服务体系、建设数 字金融强国,对外需参与跨境数据贸易规则与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畅通金融数据跨境流 动、提高国际数字金融竞争实力与话语权。

  • 金融问题研究
    □张兴旺
    2024, 8(8): 98-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金 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可访问性和低 成本效益。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出现了算法滥用、数字鸿沟、无序竞争以及数据泄露 等伦理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分析了欧盟、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方面 的有益实践,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解决方案。建 议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三个维度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旨在有效预防和规避金融科技伦理风险,进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可持续发展,为金 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陈卫强
    2024, 8(8): 10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重塑农业农村现代化话语体系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动能新引擎,是以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文章基于“创新-要素-产业 ”分析框架, 从经营方式系统变革、生产要素渗透融合及产业功能边界延展三维视角理论推演了农业新质生产 力形成的内在逻辑,从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能力鸿沟、资源交互性渗透的脱嵌鸿沟、产业深度转 型的结构鸿沟及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建构复杂度强化四重维度系统剖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式 培育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创新供给动能要素、动态强化构筑基础、探索分类推进机制和形塑包容性 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四个方面提出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势的妥适性路径,以期为加快构建现 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 三农问题
    □曾亿武 □李丽莉 □郭红东
    2024, 8(8):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农业是生产要素长期没有发展、要素投资回报率低下、高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传 统农业的关键是向传统农业引进新质生产要素。工业生产要素的注入带来了显著的农业产出增 长,并将自然经济状态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商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却也带来了农民面向 消费者、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时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生产决策盲目问题、农业生产管理粗略问 题、农民对接消费者困难问题、农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数字化承接工业化推动农业再改造, 通过赋能农民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精准管理、直通直达消费者、农业公共服务集成供给,弥补 了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实现农业数字化改造须同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采取措施为引进 数字生产要素创造条件,既要建立适于农业数字化改造的制度体系,又要重点对数字基建、数字创 新和农民数字人力资本进行公共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