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欧阳彬 □陈爱华
    2025, 10(10):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方法论具有独特的形成语境、严密的内容体系与深远的价值旨归。从形成语境看,其继承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原则策略,汲取中华传统优秀金融文化的辩 证智慧,并植根于全球金融发展与中国金融实践的时代土壤。从内容体系看,人民至上确立价值坐 标,自信自立筑牢制度根基,守正创新把准发展方向,问题导向聚焦实践矛盾,系统观念构建整体 框架,胸怀天下拓宽开放视野,形成环环相扣的理论架构。从价值旨归看,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重 要论述方法论,以一种具有理论统摄力、历史穿透力与现实解释力的认识路径与分析框架,深刻回 答了金融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为新时代中国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方 法论指南。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立榕
    2025, 10(10):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人工智能出现“脱实向虚 ”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技术研发的重噱头轻实用、应用领域的虚 拟化、风险资本推动下的天价估值等等。其成因来源于一般利润率下降背景下虚拟资本的扩张。与 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没有提高生产率的现象在数字经济时代重现了“索洛悖论”,其形成原因 在于其“脱实向虚 ”所导致的行业错配与投资回报比的下降,本质上则是技术应用与实际价值生产 过程之间的割裂。为破解该悖论,需回归劳动生产力这一命题,关键在于技术与劳动过程深度融 合,协同工人、嵌入产业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投资与实体经济协同增效。通过与制造业等实体部门 的深度结合,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技术驱动下的生产力飞跃,更保证了价值创造 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与依赖资本市场进行技术炒作的虚拟化模式不同,这种紧贴生产场景的战略 布局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未来价值实现支撑,降低了投机泡沫风险,也为经济高质量发 展奠定了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钟平玉
    2025, 10(10):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新质生产力 ”是“新质生产力 ”在精神生产活动中的延伸与发展。其核心是知识、文化、艺 术等精神产品在数字智能技术的介导下,得以创造新的价值。其特征是传统精神生产活动经由数 智技术转化,变成可编程、可交易的数据实体。这些数字化存在物突破了传统精神生产要素的时空 限制和稀缺性约束,在虚拟与现实的场域中融合,促成人机协同的精神新质生产力。精神新质生产 力的提出,从学理层面支撑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 持。同时,精神生产活动通过数智技术赋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率与创造活力,正在改变当 下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刘华 □颜语 □马卓
    2025, 10(10): 3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如何缓解企业用工成本压力成为了学术 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14—2022 年微观企业和个人数据,考察了2019 年个人所得税改 革如何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总量和结构。实证研究发现:2019 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显著降低了企业 的劳动力成本,且相对于高管,普通职工的用工成本下降更为明显;其中,企业薪酬操纵和劳动力 市场供给增加是个税减免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个税减免使得人均薪 酬较高、劳动密集型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下降更多。进一步的,本文还发现个税减免可以激励 企业增加雇佣和提高纳税遵从,从而实现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本文从劳动力成本 视角拓展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经济影响的研究边界,也为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缓解企业用工成本压力 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 理论经纬
    □龚 伟 □李晓华
    2025, 10(10): 4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具有物理属性、存在属性和信息属性,是以二进制代 码形式存在的信息,是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载体,并呈现出相较于传统信息更为突出的不对称 性。广义上,数据还具有易复制性、非竞争性、海量性等技术特征以及关联性、场景异质性、价值后 验性等价值特征。数据的信息本质特征使得数据交易存在“阿罗信息悖论”,数据的技术特征又会 导致数据交易契约的不完全,数据的价值特征会增大交易双方对数据估值的困难从而使交易契约 难以达成。在实践中,只有少量数据能作为标准化交易品进行直接交易或场内流转,而大部分的非 标准化数据更适合以数据即服务(DaaS)为代表的基于数据服务的交易模式。为纾解数据交易困 境,应加快推进数据标准化建设,发展培育数据即服务(DaaS)模式,持续完善场内撮合交易模式。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卢钊华 □张新宁
    2025, 10(10): 5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塑造着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秩序,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 要向度。如何在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考量,建构着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化模式的 科技经济发展思路。西方式现代化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片面追求科技自强、忽视科技自立;后发式现 代化在回应西方资本冲击过程中形成重视科技自立的发展模式,却忽略了科技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的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走出了一条平衡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动态关系的发展 道路,并在新时代呈现出“高水平 ”的鲜明特征。具体而言,“高水平 ”体现在三方面:强调技术赋能 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注重科学治理以满足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优化价值创造以满足科 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需要。为了保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顺利推 进,当代中国还要构建起稳定有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科技开放合作机制、科技金融赋能机 制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发展战略研究
    □徐 骋 □陈 雯
    2025, 10(10): 6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逆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突破“卡脖子 ”关键技术成为我国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 实现关键核心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 2013—2022 年的“专精特新 ”企业名单与 2010  —2022 年中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信息,考察企业入选“专精特新 ”名单后是否能够实现关键核心技 术的突破。结果发现:(1)企业入选“专精特新 ”名单后,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这 一创新效应受到技术要素禀赋和供应链金融水平的正向调节;(2)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通过加大研 发投入,推动创新投入的“量变 ”向技术突破的“质变 ”转化,同时借助政策支持实现产品需求扩展, 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并通过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商业信用,在保障供应链伙伴正 常运营的同时,获得供应链的反哺支持,从而增强自身创新能力;(3)“专精特新 ”政策实现从点状 扶持走向链式协同,通过强链效应和稳链效应,带动所在供应链系统的协同发展;(4)企业在供应 网络中地位的提升可能加剧供应链风险的传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策的稳链效应。基于这 些研究结论,本文为激发“专精特新 ”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我国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构建安全 韧性的供应链网络体系、有效应对“卡脖子”风险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启示。
  • 发展战略研究
    □吴 越
    2025, 10(10): 7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数智技术经济范式革新,正为我国打开超越发展的“第二种机会窗 口 ”。在理论逻辑上,数智经济范式革新带来数智技术自主创新、成熟技术与组织数智化全面更新 的双重机遇,以“技术自主创新—开放生态与市场牵引—主动政策引导 ”为核心的循环机制构成把 握本轮机会窗口的关键。在实践路径上,可构建开放协同的“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在技术层面基 于“实数融合 ”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组织层面以“人工智能+ 产业和消费 ”推动高 效创新循环,在制度层面塑造利于新范式的环境以加速创新产生和扩散。当前我国具有充足人才 储备和完备生产体系、丰富应用场景和超大规模市场、强大组织协同与制度塑造能力三大优势。以 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已初步验证了对这些优势的良好利用正为我国弯道超 越奠定坚实基础,并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彭一鸣
    2025, 10(10): 8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堪称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各国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探   索,形成了主流经济学中的“小政府、大市场 ”和“大政府、小市场 ”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   发展,但却无法长期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主流经济学关于政府和市场   理论、实践的有益成果,结合中国经济具体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建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   一发展的动力源和载体,通过统筹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将政府的有为性与市场的有效性置于合理   区间,并持续增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性,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刻把   握党领导增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性是理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 议题的关键。其内在机理体现为有为政府是有效市场的“先行军”,有效市场是有为政府的“奠基   石 ”及党领导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互促三大方面。新时代要持续增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的协同性,推动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熟定型,促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 体制改革
    □吴泽民 □翁霆威
    2025, 10(10): 99-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制度安排,是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深刻理解三对关系:一是国家治 理层面上党与企业的关系,要确保党的领导能够落实到公司治理中,企业战略方向与党的立场、方 向、道路和原则相一致,实现党的领导与现代公司治理的有机结合,这是制度改革的价值导向;二 是经济发展层面上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要通过市场机制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协同,提升企业竞 争力与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制度改革的实践导向;三是企业运行层面的企业治理与企业家的关系, 要以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对标,兼顾经济 利益和社会责任,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制度改革的目标导向。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张宏博
    2025, 10(10): 10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美两国的金融发展道路再次分流。美国的金融活动主导权在金融自由 化改革下由国家转向市场。中国始终保持了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主导。本文构建了一个将货币金 融体系与资本积累模式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中美两国金融发展道路进行 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美金融发展道路再分流的本质是剥夺性积累与促进性积累的制度性分 野。美国私人虚拟资本主导的金融发展道路,服务于金融资本从全球范围内抽取剩余价值,加剧了 国际不平等与全球经济金融不稳定。中国国有生息资本主导的金融发展道路,将大量利润用于扩 大再生产当中,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与提升了中国的禀赋条件与国民生 活水平。中国以“金融主权+工业化 ”为导向的金融发展道路为后发国家打破“金融自由化+依附发 展”的困境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借鉴。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刘 媛 □熊 柴
    2025, 10(10):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从“制度融入—能力提升—社会参与 ”三个维度构建市 民化指数,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贡献率作为权重依据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了测 度。研究发现,全国农业转移人口综合市民化水平为60.7%,其中制度融入、能力提升和社会参与市 民化水平分别为 50.4%、43.2%、66.8%,相较于社会参与维度,制度融入和能力提升维度仍相对滞 后。对此,一是要以“人的需求 ”为导向,推动户籍制度向“愿落尽落 ”转变;二是要以农业转移人口 的关切为重点,切实保障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三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市民化意愿与 能力,增强政策的联动性和一致性。